親子閱讀〉這就是人生

「人的生命是從一個他已經遺忘的經驗開始,並以一個他必須參與卻不能了解的經驗結束。」E. M.弗斯特(E. M. Forster)

「人的生命是從一個他已經遺忘的經驗開始,並以一個他必須參與卻不能了解的經驗結束。」E. M.弗斯特(E. M. Forster)

 

英國知名作家E. M.弗斯特(E. M. Forster)的這句話,歷歷真切的描繪了人生最神祕難解的兩個重要經驗,尤其是死亡。從古至今,各方學者、哲人和宗教家無不竭力運用自己的專業研究和思惟,意圖揭開死亡的面紗,卻仍無法參透。畢竟,這是個只能經歷而無法理解的過程。

正因為永遠無法看清死亡真實的樣貌,所以人們在面對死亡時,大多懷抱著恐懼和種種不安與疑惑,生者在與親友死別時,更多了痛徹心扉的情感創傷。這些複雜的疑問和負面情緒,對大人來說已經是無力因應,難以突圍的困局,更遑論小孩。

然而,當代童書創作者從不輕忽小孩對死亡的感受與想法,他們透過與小孩切身相關的各種死亡事件與經驗,幫助他們看見死亡的真相與意義,並且從當中獲得安慰與面對人生的力量。

1938年,美國知名的童書作家瑪格麗特.懷茲.布朗(Margaret Wise Brown),便率先以一群在林間嬉戲的小孩發現一隻死去的小鳥為故事主軸,創作了第一本以死亡為主題的圖畫書《死去的鳥》(The Dead Bird)。她藉由這個故事帶領小孩直視生命結束的樣貌,並且學習如何送別死去的生命個體。這本小書出版後,在仍是童話故事當道的時代,除了引發一陣議論騷動外,也不斷盪漾餘波,激發往後的創作者以各種不同的故事形態和內容,引領小孩認識和思考死亡的真相與意義,也為有相同經驗的小孩受困的情感尋覓出路。

對小孩來說,寵物死亡或許是最貼近他們情感與生活,也是最先經歷的送別生命經驗。小孩往往將朝夕相處的寵物與家人等同視之,因此當寵物死亡時,他們在情感上的撕裂與傷痛,其實一點都不亞於大人送別過世親友的哀傷。這類的主題圖畫書頗多,但1971年出版的《想念巴尼》堪稱其中的經典之作。

故事一開始,作者便刻意將死去的貓隱藏起來,經由小男孩第一人稱敘述,直接進入他失喪悲痛的情緒。從他不想看電視,也不想不吃自己喜歡的食物。接著,故事情節一方面循著這類主題的傳統軸線鋪陳:父母帶著小男孩一起送別和埋葬貓咪;另一方面,透過母親鼓勵他回想和貓咪巴尼有關的十件好事,喚起存留在小男孩腦海中對巴尼的美好記憶,也在拼湊回憶的過程中得到安慰。

故事最後,父親一邊帶著小男孩在花園裡種花,一邊和他討論生命形態的改變,幫助他明白死亡只是軀體消失,生命還會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延續,就像死去的貓雖然埋在土裡,依然能在小男孩心中保有清晰的影像和暖暖的溫度,也會漸漸改變成為花朵成長的養分。父親強調:「對貓來說,那是很棒的工作。」這樣的詮譯使小孩更容易認同貓的生命無論存在或死去,都同樣具有意義和價值。

在陪伴小孩送別生命時,「儀式」的參與不僅是一種必要的學習,也是抒發情感和情緒的重要方式。就像《世界上最棒的葬禮》書中的三個小孩,他們透過遊戲扮演的方式組成一個送行者團體,為他們找到的各種死去的動物舉行葬禮,一個造墓、一個寫詩,另一個表達哀傷。整本書的調性雖然輕鬆溫暖,卻具實呈現告別儀式對小孩的意義與重要。藉由這樣的儀式,小孩可以有機會正式向逝者道別,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情感與思念,並且在參與這樣的儀式後,對生命與死亡有不同的體認與成長。

只是,寵物與至親畢竟還是難以並論。真正面對至親離去時,那種摧折心肺的傷與痛,是一輩子難以平撫的烙印,而死亡所帶來的巨大衝擊也往往教人難以招架。就像《你到哪裡去了?》故事中的小鼴鼠一樣,她目睹了哥哥意外死亡,卻無法明瞭死亡的意義,也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許多疑問不斷從心中竄冒出來:哥哥為什麼再也不會醒過來?為什麼突然不見了?他會在哪裡?天堂是什麼?他會變成什麼樣子?他還會再出現嗎?他會聽見自己說話嗎?……作者並沒有為小孩解答這些潛藏在心中的問號,卻隨著小鼴鼠的各種行動和思考,引導他們從外在事物改變的觀察和體會,漸漸深入內心的感受,然後一點一滴形成自己滿足的解答。

然而,和這些難解迷團糾纏在一起的,還有更煎熬的情感傷痛和複雜的情緒。止不住的悲傷、恐懼、生氣、不安、徬徨、無助、孤單和忿忿不平,一時間都在小鼴鼠心中全然湧現,彷彿一團堵住排水孔的糾結毛髮,使不斷蓄積的情緒找不到宣洩出口。直到他仰望從藍天浮掠而過的那團白雲,聽見媽媽溫柔的提醒,失落的情感才又找到依歸,也找到自己懷念哥哥,以及和他對話的方式。

為小孩悲傷的情感和情緒尋找出路,向來是這類圖畫書的重要使命之一。創作者無非都希望能透過故事,幫助小孩順利走出抑鬱憂傷的困局,重拾對生命的盼望。《熊與山貓》正是一本深具情感「療癒力」的作品。熊因為失去了摯友小鳥而哀痛不已,他只能孤寂的帶著「死亡」(死去的小鳥)踽踽前行。

作者在故事中安排了森林的動物與山貓成為熊的兩種迥異的安慰者:動物們勸他放下和遺忘,卻無法讓熊接受失去摯友的事實;而基於同理相伴的山貓,則幫助他重展心門,再次接受溫暖的關懷與另一段嶄新的友情,以黑白為視覺基調的故事,也因此漸漸浮現出溫馨的粉紅,療癒了熊(和讀者)傷痛的心,讓他有能力繼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堅定邁步。

以真人真事改寫的故事《小魯的池塘》,幫助小讀者凝視和感受死亡,並且從中學習,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命的存在與結束的美國童書作家伊芙.邦婷表示,死亡並不是一件和小孩距離遙遠的事,每個小孩隨時都可能被迫面對難以忍受的死別情境,大人則有責任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她創作的故事常常有著沉重的難題,甚至瀰漫著濃濃的悲傷情緒,但最後總是讓我們看見希望。「我喜歡在故事中隱藏一些讓讀者思考的訊息,從正面角度看待每一個問題。」她為自己的作品做了這樣的註解。她也認為,小孩必須認識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擇,因為,「這就是人生!」邦婷說。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