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痛苦的學習經驗嗎?側寫中山女中張輝誠老師「從受害者到實踐改變者」

提起學習,你想起什麼樣的經驗?在臺灣的教育現場中,我們面臨著龐大的升學壓力,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又得到了什麼樣的能力?

主持人/常玉慧、高瑋呈  來賓/張輝誠  撰文者/林郁嘉

提起學習,你想起什麼樣的經驗?在臺灣的教育現場中,我們面臨著龐大的升學壓力,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又得到了什麼樣的能力?教育只能夠是這樣子嗎?

張輝誠老師的中學生涯是人生中最痛苦的階段,但卻選擇投入教職,從受害者,變成實踐改變者,透過學思達教學法,嘗試翻轉單一的教學方式,讓教育有更多可能性!

 

當教室成為監獄

輝誠老師娓娓道來自己的求學經驗,老師來自雲林鄉下,小時候不知道什麼是讀書,直到國中的教育環境,開始有許多的考試,在學校被禁止上課討論、甚至會因此被打嘴巴。於是意識到「學校好像監獄,每天八點入監服刑,五十分鐘放風十分鐘,好不容易熬到四、五點,以為出獄了,結果只是假釋,隔天還要繼續回監獄服刑。」當學校成了監獄,一個個的學生被困在教育體制內,我們該何去何從?

老師說「我唸書的時候無法忍受這種生活,所以國中和高中是我最痛苦的六年,後來當了老師。我以前是受害者,現在變成加害人,我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去加害以前的自己。」這是輝誠老師創立「學思達教學法」的動機。

 

學思達為何而來

於是老師嘗試理解傳統填鴨教育的起源,認為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工業革命後,西方突飛猛進、東方亞洲開始落後,為了追趕西方的知識,我們的教育選擇填鴨,因為填鴨可以加速學習、濃縮知識。

然而這樣的填鴨教育,培養的不是基本的學習、思考、表達的能力,而是學生的忍耐力、定力、專注力、筆記力,因為需要在學校忍耐並安定自己,還不能分心,需要持續在課堂上專注的聆聽與抄筆記,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會被批評。

填鴨的高密度教學,使得老師們需要透過考試來確認學生學習狀況,而可怕的後果,是習慣為了考試而讀書,沒有考試就不讀書,甚至在考試後把知識豪不珍惜地、無情地刪除。

而且老師憂慮地說「為了在短時間內達到最高效益,我們可能犧牲掉了80-90%的孩子,因為他們填不進去。」

可是,這是我們期待的理想教育的樣子嗎?

 

學思達的誕生

輝誠老師認為,20年的教育改革經過了,但教育沒有鬆綁、學生沒有變的快樂學習,因為考試文化依舊,而考試文化的關鍵在於老師教學技術的單一。

因此老師發想出學思達教學法,改變體制內的教育方式,期待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翻轉單一、單向的傳統口述教學、填鴨教育的方式。

學思達教學法背後有著嚴謹的理論、技術以及實驗,學生的成績甚至可以超越傳統單向教學的成績,讓學生、家長、老師們認同。老師也相信,學思達不是工具,而是能力。

老師認為,我們以前得為了成績犧牲掉學習、思考、表達的能力,但相信學思達教學法是用能力包裹成績,成績只是副產品,這才是教育的本質。而且老師堅信,如果只有20%的學生能夠進入菁英學校,另外80%的學生不應該因為為了爭奪資源的考試而被犧牲,他們應該得到很好的能力驕傲的離開學校。

 

學思達的漫漫長路

輝誠老師淡淡地說,學思達並非一直如此順遂,人們常常看的見學思達的成功,而看不見背後的辛酸,老師一直孤身地與填鴨教育對抗。在二十年的期間,老師曾經被家長羞辱、被同事質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當個老師。

從教書第一天起老師就想要嘗試個人式的教育改革,然而熱情有餘、經驗不足,才教半年班上的第一名就轉學了。之後當兵沉靜了兩年,回到教育現場後,老師漸漸從問題老師變成主流老師,慢慢有了信心,進了中山女高後,遇到包容並支持他的貴人丁亞雯校長,之後念了碩士、博士,在大學實驗成功,嘗試複製回高中,從一開始把成績穩定、減少考卷、不訂複習卷、到完全沒有小考,之後班上的成績甚至比傳統教學法好,使得學思達教學法成功並且得到了學生、家長、老師的肯定。

 

學思達的十年實踐計畫 

在學思達教學法成功後,輝誠老師訂了十年的計畫,期待向外推展學思達教學法:前三年針對臺灣教書十年的老師,因為他們教學技術成熟、但熱忱開始消失、開始質疑自己想教的到底是什麼;後兩年針對校長,因為老師改變後、校長也需跟著改變,但也不能與老師同時,因為校長的焦慮會造成老師的壓力;後五年針對家長,讓家長知道全新的教學法,家長不適合與校方同步推廣的原因在於,若在家長了解時,老師們還沒準備好,會造成老師的壓力。

因此,老師在臺灣努力做了兩件事,隨時開放教室給老師們觀課,並主動到全臺各地演講、舉辦工作坊。驚人的是,第一次在高雄舉辦的兩天工作坊,來了1200位老師,前年教師節的研習,更來了2236位老師,可見臺灣老師不是不想改變,而是想要改變卻沒有方法。

 

學思達的展望-期待成為教育現場的選擇權

老師慢慢嘗試影響週遭的老師,從一兩個人開始努力,一開始沒有人看好,堅持做了十年,到現在,在臉書的學思達社群有了三萬多位老師。

老師最深的展望,是希望能夠大量複製學思達教學法,期待讓家長、學生可以在教育現場中,有機會選擇跟傳統不一樣的教育方式。

其實,在成長環境中奮鬥的你我,都不曾孤單過。

張輝誠老師曾在學生時代經歷折磨,成長後選擇投入第一線教育現場創造更多學習的可能性。期待更多人的參與,讓人們都能更自由地學習、成長,讓教育成為快樂、而非痛苦的根源。

 

本文內容編輯自教育廣播電臺節目「教育行動家」。

 

◆ 更了解張輝誠老師

現任中山女中國文老師、作家,為學思達教學法發起人。

著有《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離別賦》、《相忘於江湖》等書。

 

學思達教學法延伸資料

https://flipping-chinese.wikispaces.com/

 

◆ 線上收聽教育廣播電臺節目「教育行動家」

3/29 張輝誠 中山女高老師「翻轉教育的學思達教學法」http://eradio.ner.gov.tw/program/?recordId=400&_sp=detail

 

◆ 本文作者:林郁嘉

相信人的可能性,能透過實踐產生漣漪去影響社會。喜歡感受、書寫、傾聽、分享、閱讀。想成為真誠、溫柔而堅強的人,希望能成為溫暖的避風港,守護和陪伴認真生活的人。(amy30224123@gmail.com / FB 林郁嘉)

 

執行編輯:許資旻、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