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希望孩子成為別人,只要當最好的自己就好」楊俐容:如果孩子是蘋果樹,就別逼他長出梨子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有兩位個性南轅北轍的女兒,從教養過程中,她體會父母的教養態度更勝技巧方法,而回想自己母親的教育,母親無條件的愛,就是她最堅強的後盾。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有兩位個性南轅北轍的女兒,從教養過程中,她體會父母的教養態度更勝技巧方法,而回想自己母親的教育,母親無條件的愛,就是她最堅強的後盾。

教養專家楊俐容近年來改變了關注焦點。她在投入親職教育20多年的歷程中,早期大多把力氣放在引導父母學習「如何和孩子說話」、「如何帶領孩子解決問題」等技巧,步入中年後,她愈來愈體會到,態度比知識、技巧更重要。

尤其是母親鼓勵楊俐容自我追尋,給予無條件的愛,令她感觸最深,也延續到對下一代的教養。

不評價、不指責,盡力給予孩子成長的燃料

楊俐容的媽媽曾在廣播界工作,在楊俐容心目中,媽媽經常展現真實的面容,對事物的感受都會自然表達出來,不會指責孩子「不要笑得那麼誇張」、「這有什麼好難過、生氣」、「怎麼那麼膽小、霸道」……,同時對生命充滿好奇,總是努力要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也用心、認真的學習,只要是對孩子有益,包括健康的餐飲,都會立刻去做。

楊媽媽關注孩子的方法很細膩,且懂得尊重。楊俐容說,從小至今,家裡有共用的生活記事簿,記錄一家人的喜怒哀樂,多半由媽媽執筆,她會寫下對三個孩子的觀察,字裡行間多是正面肯定。譬如哥哥的思考力是敏銳的、弟弟的同情心表現得比別人豐富,「她對孩子有期待、有目標,但都回歸到孩子自身,不評價、不指責,而是盡力給予孩子成長的燃料。」

當年,楊俐容執意要讀心理系、排斥醫學系,卻遭到師長們的強烈反對,因而折衷選擇藥學系,兩年後,仍決定順應內在心靈的召喚,惹來不少擔憂、失望、閒言閒語,唯獨媽媽給予信任及支持。

之後,楊俐容念心理學研究所時,選擇兒童發展作為研究領域,她的指導教授曾笑稱是「進可攻、退可守」,而她日後從事親職教育、陪伴女兒成長,發現心理學的確幫助很大,同時對於母親的教養態度,也透過心理學的驗證,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兩位女兒個性大不同,教養裡學「謙卑」

楊俐容的兩位寶貝女兒,年齡相差七歲、個性南轅北轍,大女兒從小個性順從、生活規律性高,是個輕鬆好帶的孩子;小女兒卻是精力旺盛、規律性低,在教養上挑戰較大,更加深她對因材施教的體會。

「兩個女兒大不同的個性,教會我謙卑,甚至能自我解嘲,上天對我很好,規律加上不規律,以後演講更能所向無敵,」楊俐容幽自己一默。

有一天,楊俐容看到2歲多的大女兒,自己可以吃得很好,但整個人略為緊張,原來是只要女兒不慎弄髒桌子,她會立刻用抹布擦乾淨,這件事提醒她:孩子自我要求高,在教養上要放鬆些。因此,她將女兒送到一家自由開放的幼兒園,讓女兒體會像是「襪子脫下後放在原地也沒關係」的氛圍,減少緊張感。

此外,在小女兒3歲多進入幼兒園前,為配合她驚人的體力、強烈的探索欲望,全家有將近兩年的週末都在戶外度過,其中最常造訪桃園國際機場,媽媽陪安靜專注的大女兒在書店享受閱讀的樂趣,爸爸則陪小女兒四處探索,直到體力消耗差不多才返家。

楊俐容表示,夫妻倆的個性不同,因而在女兒的教養上也各司其職,她個性龜毛,負責從小教孩子規矩,而爸爸個性隨和,這兩年女兒規劃家庭旅遊,就交給爸爸去關心、媽媽不過問,「因為孩子長大後,爸媽要信任、放手,孩子的能力才能展現。」


母女關係「卡關」,選擇陪伴與祝福

然而,即使身為親職教育專家,母女關係也難逃「卡關」。楊俐容談到,大女兒很像年輕時候的自己,會看到生命中不美好的一面、質疑人性和外在世界,同時對自己的生涯感到困惑,外表看來很順利,內在卻和自己很過不去,從高中時就開始起起伏伏,到研究所特別嚴重,並將對外界的失望、敵意,發洩到媽媽身上。

「即使你都做對了,不代表不會碰到難關,」楊俐容坦言,這段歷程曾讓她感到受傷,自我反省做錯什麼或什麼沒做,但她雖然心疼女兒,卻明白一定要走過去,才能從中獲得更深的養分,於是她每天晚上為女兒祈禱,「我盡力了,只有陪伴她、祝福她。」

身為教養專家,楊俐容有些作法會比一般人細膩,其一是孩子學習的重點。她認為學習動機比成績或排名更重要;在適性發展的前提下,會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給予高期待,也會和孩子討論長期潛能加上努力應達成的目標;最後,也會教導孩子學習方法,容易粗心大意的小女兒,儘管生活大喇喇,但該做的事情幾乎不會再粗心了。

其二是怎麼上才藝課程。楊俐容強調體能、美術及音樂教育,尤其美術教育,可培養孩子在生活中對「美」有感受、具有一定的美感創作能力(如報告的製作),屬於重要的能力。此外,她絕不將孩子的課外時間塞滿各種才藝課程,讓孩子有空間去思考、分享學習的事物。

其三是情感和情緒的觀照。在孩子感到困頓的時候,譬如高中時期壓力較大、對於人性或學習感到懷疑,她每天都會寫一張小紙條給女兒,內容可能是有關她的感受或表達對她的支持,不管這段充滿荊棘的路要走多久,都會一路陪著走下去。

 

路不會白走,多元探索就能找到適合的路

在天賦興趣方面,楊俐容注重多元嘗試及陪伴。她和先生付出很多時間陪伴孩子自我的探索追尋,不用世俗價值去認定,但當孩子疑惑、徬徨、探索的時候,會盡力給予支持及資源,包括找書看、找人拜訪、聽演講、看展演……,就是多方面去接觸,因為相信「路從來不會是白走的」,即使生涯過程中拐了幾個彎,但每段經歷都會讓最後的選擇可以有更多元的基礎。

「孩子感覺到發展興趣是件好事,在長大後自會選擇安排,」楊俐容指出,大女兒目前在義大利念心理學博士,同時喜歡聽音樂會、參加舞蹈社團;小女兒就讀醫學系,但對文學、烹飪也很有興趣,「我們對孩子不會設限,只是支持他們專注於興趣的發展。」

「自我的追尋比別人的評價重要,」楊俐容表示,當你面對的是一棵蘋果樹,難道會希望長出梨子嗎?

父母要做的是陪伴、鼓勵自我追尋,讓孩子成為最美好的自己,放開心胸、不斷學習,接受自己生命的極限和不完美。

 

推薦好讀>>> 《我做得到!小建築師伊基》/小天下出版

《紐約時報》暢銷繪本
★《時代》雜誌評選十大圖畫書


讓孩子知道:為追求夢想而努力,是最快樂的事情!



伊基從小熱愛建築,
但是葛麗兒老師一點也不懂得欣賞他的天賦。
一次驚險的遠足,改變了老師的想法。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伊基如何用建築來解決危機?



好評推薦

伊基和他的16位同學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從每一個孩子身上欣賞到不同的個性和潛力。──美國《出版者週刊》

英國思想家羅素:個人幸福其中的一項就是「興趣和工作的合一」。讓孩子有機會培養自己的興趣,或者幫助孩子培養為發展自己的興趣所需要的勇氣和表現,只要是對人無害的,都不應該有所遲疑。這就是我從這本書體會到的道理,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兒童文學家/林良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