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為失控,是最需要被理解的時候》父母愈安撫,孩子大腦就發展得愈理想,且能提高其面對挑戰的能力

無論你喜不喜歡孩子的行為,是否覺得幼稚和荒謬,都不應用批判眼光去指責。在孩子眼中,他們正在面對的事或情緒,對他們來說是最真實、最重要的。

孩子情緒或行為失控,不表示他們是問題兒童。只是他們心中有些問題,暫時未懂如何解決。其實他們最渴望父母以同理心去看待自己。換句話說,家長不要只著眼於孩子的表面行為,反而要問:「其實孩子正在表達什麼情緒?」是失望?傷心?憤怒?討厭?難受?委屈?慚愧?寂寞?內疚?妒忌?無聊?恐懼?

無論你喜不喜歡孩子的行為,是否覺得幼稚和荒謬,都不應用批判眼光去指責。在孩子眼中,他們正在面對的事或情緒,對他們來說是最真實、最重要的。

管教孩子的第一步是要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尊重孩子,陪伴他們經歷,站在他們的立場看事物。只有這樣做,孩子才會感受被明白(Feeling Felt)。事實上,孩子出現行為偏差,往往正是最要被接受的時候。當我們能夠完全接受孩子的情緒,他們自然可以冷靜下來,把說話聽進去,改善行為,解決困難。這是唯一有效、事半功倍的方法。

 

前額葉皮質與杏仁核

我們的腦是世界上最複雜、最精妙的有機體,不同部分負責不同任務:有的處理記憶,有的處理語言,有的處理情感,有的處理同理心等。他們能夠獨立運作,又能互相影響及配合。因為分工仔細的緣故,我們才能完成一些非常複雜的任務。現在為大家介紹腦內兩個重要的部分。

大腦前額葉皮質 (Prefrontal  Cortex)負責身體及情緒上的調節、判斷能力、處事彈性、適應能力和社交能力,基本上由幼兒時期開始建構,一直發展,直至二十多歲才完成。

杏仁核(Amygdala)位於大腦底部,形似杏仁而得名,主要功能是在身體發現危險時,發出焦慮、急躁、驚嚇及恐懼等訊號。

 

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質還未完全發展成熟,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根本未懂得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一般幼童出現行為偏差和情緒失控,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受到杏仁核主導。杏仁核自嬰兒出生後便開始運作,屬於一種反射式的自我保護機制,直接掌控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孩子的杏仁核一旦被啟動,最有效、最快速令到它平靜下來的方法,就是外界給予協助,例如由父母安撫其情緒。愈獲得父母的情緒安撫,孩子大腦前額葉皮質部分就發展得愈理想,亦會提高他們將來面對困難與挑戰的能力。

 

嬰兒會透過哭泣告訴你需要,幼童也大同小異,而且是非常正常的。由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加上大腦前額葉皮質並未發展完善,較難控制情緒,所以當孩子的需要不獲得滿足時,他們才會把這些負面感受,透過偏差行為表達出來。

「問題兒童」其實是個不準確的說法。正確來說,是孩子心中有些問題未懂如何解決,只感到內心有一股強烈能量,不懂如何調節,結果可能會透過大發脾氣或破壞性行為,把這股能量釋放出來。

 

孩子被情緒控制了

我們就以第一個情景,即孩子大吵大嚷要買玩具,來作出解釋吧。孩子在玩具反斗城大吵大嚷,家長可能會指著孩子、嚴厲訓斥道:「停止哭泣並放下玩具!其他的小朋友也在恥笑你啊!」有時甚至會加上懲罰性命令:「你再不馬上停止,就罰你一星期不准看電視!」這樣做,非但不能夠使孩子合作,反而激發和啟動孩子的一連串保護機制!

你的指責、身體動作、嚴厲眼神、尖銳聲調,對孩子腦內的感應系統來說,都是威脅!當受到威脅,杏仁核就會立即被啟動,生理上也馬上作出反應,例如採取反擊、逃跑等,作為自我保護。由於孩子這一刻正受到杏仁核主導,就向你大吵大嚷。

 

當杏仁核被啟動之時,大腦前額葉皮質的調節功能會暫時停頓,例如顧及別人的感受、理性的自我控制等,兩者無法同時運作。換句話說,孩子的大腦根本不可能在情緒失控的狀態下,作出理性和顧全大局的行為抉擇。這就是為什麼當家長向孩子提出指控和責備的時候,孩子的強烈情緒及偏差行為反而加劇。

如果在孩子情緒激動時,還使用責備或長篇大論的方式要求孩子合作,只會使孩子的杏仁核進一步接收誤差訊號,因感到生存受到威脅而作出更嚴厲反擊!

 

當理解孩子腦部運作模式後,再遇上他們大發脾氣、不願做功課、不服從、行為或紀律問題等情況,相信你不會說一些會造成反效果的命令,例如「三秒內馬上停止哭泣!」因為這根本沒有可能成功。試想想,當你極度傷心、正在痛哭的時候,別人向你下這樣的命令,你會有甚麼反應呢?如果連你自己也辦不到,怎可以要求一個還未學懂控制情緒的孩子服從呢?

請緊記,孩子不跟你合作的原因,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孩子不是故意和你作對,只是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無法同時運作。當杏仁核進入了戒備狀態,前額葉皮質的調節功能就會暫時停頓,這是個非常關鍵的機制。那有沒有解決辦法呢?

 

將內心感受化作語言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者做了一個有趣研究:他們利用功能性磁力共振 (Functional  MRI)來量度大腦不同部位的活躍程度。他們發現,當人觀看另一個人面帶恐懼或憤怒的照片時,杏仁核就會被啟動。觀看者快速瀏覽大量照片,當中包含著喜怒哀樂不同表情,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看到恐懼或憤怒的表情,杏仁核也會立即自動啟動,進入戒備狀態。

但有趣的是,當觀看者被問及照片中的人有甚麼情緒,並要求他們形容出來時,他們的杏仁核竟然冷靜下來。為甚麼這樣神奇呢?我們的腦內發生甚麼事呢?

 

原來我們的腹外側前額葉皮質(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正在執行任務!當我們觀看面帶恐懼或憤怒的照片,我們的杏仁核立即自動啟動,或多或少我們同樣會感到恐懼或憤怒。不過,如果我們能夠將內心感受語言化,利用言語表達出感受,腹外側前額葉皮質就會透過抑制性神經纖維(Inhibitory  Fibers)送出具安撫作用的信息,直達杏仁核,使它冷靜下來,然後前額葉皮質又再回復到正常狀態,讓我們能調節情緒。當情緒得到紓緩後,個人的反省能力、處事彈性、適應能力和同理心便能發揮。

當孩子情緒強烈或失控,受到杏仁核所主導時,家長應不斷引導孩子把內心感受變成語言,表達出來,或者替詞彙有限的孩子說出感受,令孩子的杏仁核冷靜下來。這個簡單又直接的方法,能非常有效地幫助孩子舒緩情緒。這亦解釋到為什麼我們心情欠佳時,如果能和朋友傾訴、表達出內心感受,情緒就會得到平復。

 

引導孩子重組故事情節

我曾經前往探望一對母子,孩子大約一歲半,前額受了傷。媽媽憶述,孩子幾星期前不小心跌倒而撞上桌子,前額和鼻樑腫起,瘀青了一大片。她更形容孩子的樣子像極了阿凡達電影內的主角,因為鼻樑和前額已經直接連接在一起!

我嘗試問孩子發生什麼事,由於他仍未能掌握說話能力,唯有盡量運用聲音、表情和動作,將自己意外受傷的過程,在我面前重新演繹一次。首先他站起來,發出「呀呀」的聲音,然後轉身,用手指著某一處,再發出「呀呀」的聲音,似乎正在形容某件東西,然後就手舞足蹈地以默劇形式,模仿撞到桌子的「砰砰」聲及跌倒在地上的過程,並且用手按著前額,然後發出「嗚嗚」的哭泣聲。我大致上已猜測到當時的情況。

 

這位聰明媽媽向我解釋孩子的動作,並要求孩子再重新演繹一遍。不過這一次,孩子一邊演繹,她一邊加入正確解說,並在適當時用充滿同理心的語調向孩子說:

「你當時不小心對嗎?」

「撞到桌子後一定很痛啊!」

「你一定感到很害怕了!結果你痛哭啊!」

「你現在已經痊癒了,不用再害怕了!」

 

而孩子不斷點頭,笑瞇瞇表示同意。很明顯,孩子已經消化了受傷的前因後果,內心的恐懼和痛苦已經獲得適當處理。原來在發生意外後,母親已經協助孩子一起去重組故事情節,並用語言協助他將所經歷的恐懼和痛苦表達出來,讓他了解自己內心感受,孩子的情緒也完全被撫平了。

所以,即使孩子被杏仁核佔據而情緒失控,也有辦法令他們短時間內冷靜下來,面對過往的經歷,以免重犯錯誤。

 

 

摘自 葉偉麟、梁婉珊《父母一句話,啟動孩子解難力》/ 天窗出版社

 

 

Photo:Janaina C. Falkiewicz,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