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教改時代來臨了嗎?關鍵問題與創新變革(二)

雖然目前僅有5%不到的教師,重新啟動變革的熱情創新教學,但已經讓我們感受到教育未來的希望,與逐漸擴散的影響效益。

教育部與NPO教育政策對症下藥了嗎?

 

教育部訂104學年為教育創新行動年,積極進行教育2.0改革行動。陸續推動「實驗教育與混齡教學」、「特色遊學與城鄉共學」、「夏日樂學試辦計畫」、「活化教學之分組合作學習」、「大學協助偏鄉與學習共同體」、「數位學習與創新發展」、「英語創新與數學奠基」及「補救教學、翻轉教室與活化教學」等八大主題,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方案等29個計畫,共計240所國民中小學參與;推動107年課綱的革新,考招連動進行升學改革等議題。

 

目前各方仍焦慮等待新的考招連動升學決策。考試桎梏一日不解,二十多年來不論推出任何變革策略,仍然事倍功半或前功盡棄、虎頭蛇尾。父母焦慮,補習班林立,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校與教師知行不一的窘境不斷上演,怎能成為教育的身教與典範呢?

 

各縣市設立更多的公辦公營與公辦民營的實驗教育學校,請見全台實驗教育單位總覽

 

宜蘭縣:新設公辦民營慈心華德福高中、岳明國小、育才國小;

基隆市:公辦民營瑪陵國小,公辦公營八堵和太平國小;

台北市:公辦公營和平實驗小學;

台南市:公辦公營仁德虎山、七股光復、新化口碑、關廟文和、新營南梓國小;

台中市:將設實驗教育師資研發中心,公辦民營及民辦民營多元方式推動,實驗教育以非學校型態的民營為主,而公辦公營的則有太平區東汴國小、東勢區中坑國小、和平區達觀國小,皆在較為偏鄉的地區。

 

觀察到各縣市政府對於開放公辦民營、公辦公營學校與實驗教育推動的態度依然保守,十分令人擔憂,若有決心要救無動力的世代就必須要膽大心細,跳脫公務員保守的桎梏,地方政府辦教育與培育人才,需更積極有所作為,才能趕上世界潮流。

 

台灣出現更多元化的教育發展典範模式,部分學校與團體逐步完成9~12年一貫系統,讓學生免受考試升學與轉換學習系統之苦,能盡情探索學習,專力發展天賦。例如:慈心華德福學校系統、人文中小學與行動高中系統、蒙特梭利學校系統、全人中學等以及公私立完全學校系統。

 

台灣需要建立更多具有特色發展的完全學校系統,讓更多的學生脫離考試的桎梏,能夠有足夠自由的時空發展自我,重拾學習動力與熱情。社區高中職與大學,向上運用大數據的分析協助與企業連動,掌握全球發展與社會企業人才供需市場動態與方向,向下與國中小系統連結,擴大系統性的培育方案,適度規劃至少讓一半以上的學生,能夠依照天賦發展,直接申請免試升學;實驗教育的教師培育、交流與增能,從幼兒階段到大學研究所之課程與專案學習規劃銜接,落實一生一課表天賦發展的理念,也是解決人才培育的方案之一。

 

因為教育募資與媒合平台的出現,NGO與NPO開始進行整合合作,透過更多民間的力量協同解決台灣教育的問題。

 

例如:教育部國教署建置「偏鄉教育媒合平臺」及「鹿樂偏鄉不遠~偏鄉教育群眾協力募集平臺」,希望透過平臺,有效地將各式教育資源送進真正有特別需求的偏鄉學校。

 

NPO如:

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為弱勢貧困家庭募資作課輔服務;

遠哲教育基金會「送科學到偏鄉」計畫;

TFT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教師徵集師培計畫;

永齡希望小學、樂扶、福智社會福利基金會專案課程發展計畫;

政大IMPCT團隊運用網路募資教育投資平台;

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的「信扶方案」;

元大文教基金會「夢想起飛計畫」;

台東孩子的書屋、

屏東縣都市原住民全人發展關懷協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課後輔導與教師培力計畫辦公室「屏東課輔師資培力」計畫;

成大程式阿北/蘇文鈺在東石教偏鄉孩子程式的努力等等。

 

目前中央立案的教育基金會超過700家,加上地方主管的教育基金會多達2000家,但是各自在不同角落做「點」狀的努力,如果能規劃台灣十年發展的教育藍圖,大家能夠依據藍圖階段性里程碑,取長補短協同合作,充分發揮資源整合的力量與優勢,將對教育革新與推動有倍增的幫助。

 

 

更多的資訊教育平台上線,提供多元化線上學習課程

 

例如:

教育部與誠致教育基金會合作推廣均一教育平台,以進行「補教教學實施方案」。

教育雲」是教育部資科司運用雲端整合數位學習資源與服務系統,用來支援全國中小學數位教學及行動學習的環境。103年11月啟用「教育雲」入口網,提供「教育大市集」、「教育百科」、「教育媒體影音」及「教學寶庫」等應用服務。

政治大學教育部數位學伴V2.0先導計畫、政治大學「施筆獸(Soobi)計畫」,而台大葉丙成教授與一群電機系、資工系的學生與新創團隊BoniOe共同開發PaGamO則是全球首創以線上遊戲為模式的學習系統,各大學與各級學校也發展台灣MOOC的線上學習系統。

 

這些發展平台大多針對數位線上課程學習發展為主,期待未來能夠有以資源整合、媒合平台,以及以人為本的輔導、治療、診斷、引導的平台出現,能更有效率地培育出更多經師、人師的導師,長期追蹤輔導學生,使其善用其他數位學習平台,體現一生一課表,照顧好每一個學生的全人發展。

 

參與非學校型態的自學(共學團)從100學年法案通過後,自學生成倍數成長。統計申請1639人成長至103學年2760人(國小1907人,國中641人,高中212人)。高級中等以下層級接受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學生人數逐年遞增,國中小學生參加人數由100學年 1,573 人增至103 學年第1學期2,548人,高級中等教育學生申請核准人次亦由100學年78人次增至103學年 1 學期212人次,有利於保障學生學習權與家長選擇權,以及促進教育之多元發展。除了高中階段共學有政府部分補助學費之外,目前國中小的自(共)學生,仍需家庭自費就學,選擇非學校型態如就讀私校一般,家庭需有一定經濟基礎支持。

 

設法擴散非學校型態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百花齊放,不但可在都市區增加多元教育選擇機會,在鄉村如本專題下之一文章所示,中央教育經費補助與建置輔導系統,以及NPO的協同合作機制,可為最佳偏鄉事半功倍的解決方案之一。透過城鄉的交流,更可以彌補城鄉文化與自然環境成長的缺憾,並可以節省更多的教育經費與人力資源,若能夠與社會企業結合,可以做好更多的地方教育建設發展,解決更多的教育問題。

 

 

由下而上教師翻轉革新啟動並持續擴散

 

有別於過去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推動態度,教師覺醒自主革新從推動分組教學、學習共同體、適性差異化教學、教師專業發展、翻轉教育1.0與2.0等。由王政忠老師、張輝誠老師、葉丙成教授等出面以身作則領導,並倡議教師由下而上的翻轉熱潮,雖然目前僅有5%不到的教師受影響,重新啟動變革的熱情創新教學,但是這已經讓我們感受到教育未來的希望,以及逐漸擴散的影響效益。

       

期待5%教師的投入只是一個開始,我們需要有更多的教師願意為了台灣孩子的未來增能改變,而台灣的教育大學與師培系統,能夠徵選真正具有教育理念與熱誠的學生,並能改變師培的課程模式,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意行動力能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之引導型與專業型教師,也希望政府與NPO單位能有激勵扶持教師的政策與配套措施,持續支持教師的變革動能,精益求精開展學生優勢天賦發展。

 

Photo:manginwu ,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許資旻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