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意討公道,心中的傷更難平復....柚子醫師:「每件事都有公道,但不見得都要討回來。」

如果每個人對不合理的事物都逆來順受,社會不會進步,也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小到個人私事糾紛,大到黑心商家企業,幾乎所有社會的進步,都要有人見到不公道的事情挺身而出,因此,我很高興見到孩子還小時心中就存有「討公道」的想法。只是我要提醒孩子,討公道不是黑心高利貸討債,務必要用合法正當的手段,而不是揪眾私刑,卻以為是在「討公道」。

「我一定要討回公道!」柚子醫師驚訝的抬頭看一下眼前的孩子,這句話從一個15歲的孩子口中說出來,似乎太過老成,總覺得有些格格不入。這個孩子下課時間在操場上打籃球,卻被遠遠飛來的棒球打中腳踝,紅腫之外,還有些擦傷流血,學校保健室老師擔心傷口不乾淨,可能要打破傷風預防針,因此柚子醫師正在幫他檢查及擦藥。

 

柚子醫師:「你想要怎麼討公道?」

「等一下回學校之後,我到操場上見到人一個一個問,總有人看到那顆棒球是誰打的。」

柚子醫師:「如果大家都沒有看到呢?」

「操場的圍牆邊好像有幾支攝影機,也可能會照到一些畫面。」

柚子醫師:「如果攝影機也沒有照到呢?」

「我有把那顆打到我的棒球留下來,我用塑膠袋包起來送去驗指紋還是DNA,總之,我一定要找出這個人。」

柚子醫師:「然後你也要叫全校同學留下指紋或是DNA,來做比對?」


這個孩子稍微猶豫了一下,卻仍然點點頭,我想我應該鼓勵他長大之後加入CSI犯罪現場的鑑識科。

柚子醫師:「好不容易找到那個打棒球的人,你希望他給你什麼公道?」

「他打出來的棒球打到了我,總要道歉吧!這應該是基本禮貌。」

柚子醫師點點頭:「如果那個打棒球的人覺得,打棒球是大家一起打的,又不是只有他在打棒球,不肯跟你道歉呢?」

「那我就告他!告他傷害!」

現在的孩子懂得實在不少,柚子醫師跟他同年齡時,應該還不知道上法院告人這件事。

柚子醫師:「好!你花了時間花了律師費告贏了,他當場願意跟你說一聲對不起,你覺得花一個月把全校同學留下指紋或DNA,再多花三個月上法院告他,就只得到一聲對不起,OK嗎?」

這一次,孩子沒有說話,柚子醫師的這個問題,可能可以讓他回去好好想想。

 

總是逆來順受,社會不會進步

柚子醫師之所以跟他聊了一下,只是因為在這個孩子身上,見到了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當時總是見不得不公平不合理的事,總認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也同樣對於「討公道」很有興趣。包括「馬路柏油都鋪不平害我跌倒」、「大樓停電為什麼沒有事先公告?」、「摩托車停放在騎樓,行人很難通過」、「筆記型電腦為什麼剛過保固期第二天就故障?」,這些現在看起來很小的小事,都曾經是柚子醫師「討公道」的經驗。也因此多年之後,柚子醫師很高興見到下一代的孩子心中存有討公道的想法,只是覺得時間的歷練,可以讓柚子醫師再多給這個孩子一些建議。

如果每個人對不合理的事物都逆來順受,百依百順不願出聲,社會不會進步,也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小到個人私事糾紛,大到黑心商家企業,幾乎所有社會政治法律的進步,都要有人見到不公道的事情挺身而出,因此,我很高興見到孩子還小時心中就存有「討公道」的想法。只是我要提醒孩子,討公道不是黑心高利貸討債,務必要用合法正當的手段,而不是揪眾私刑,卻以為是在「討公道」。

 

執意討公道,心中的傷更難平復

柚子醫師對眼前的孩子說,如果你的腦中不要在「一定要討公道」這件事上面鑽牛角尖,你大概一個星期後,就會忘記這種心中憤恨不平的感覺,你的腳傷大約兩個星期會好,你可以把討回公道的心思及時間,拿來建議學校在棒球區域加裝分隔網,希望以後不會有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而你很快可以快樂的心情重回操場上打籃球。可是如果你執意一定要討回公道,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想,一定要找到那個人,一定要他低聲下氣向你道歉,那在事情結束之前,你心中的傷口永遠都平復不了。

嚴格來說,每件事都有對錯,當你覺得受了委屈,想要討公道,還是要評估一下這件事情重要嗎?會影響你很久嗎?討回公道要花多少的時間?值得嗎?有沒有其他事情比討公道更重要?如果把討公道的時間拿來作別的事,會不會更有效益呢?

太多人認為討公道就是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才會在新聞中看到一堆社會事件,你瞪了我一眼,我就戳瞎你的眼睛;你上菜慢了點,我就要求老闆讓你丟了工作,事實上,這些行為根本就只是挾怨報復,而不是討公道,其實一開始的磨擦大都是無心之過,後續的互相溝通過程,大可以不必太為難別人,得饒人處且饒人。


孩子,我知道你一定會覺得柚子醫師太囉嗦,被棒球砸到都可以說一番大道理,總之你沒事就好,存有討公道的想法不是壞事,這個世界上的確每件事都有公道,可是不一定都要討回來,如果你真的找到了那個打棒球的人,而他也低頭向你道歉,就請你跟他握個手,有風度的接受他的道歉吧!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