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讓孩子更棒!

兩年多前兒福聯盟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學童普遍存在「愛運動卻不運動」、「體育時數、社團偏少」及「白斬雞體質」等現象。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孩子的運動時間確實較低,每週平均只有80~90分鐘的體育課,遠低於法國的200分鐘,中國大陸的185分鐘,也不及美國與日本。然而,運動不僅能維持身體健康,還能強化大腦,讓IQ高、EQ好,是可以讓孩子受用一生的重要基礎。從運動過程裡學習到的運動家精神,包括: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克服困難與突破現狀、團隊合作精神與紀律,都有助於磨練出正向的人格特質,而這些也正是想在未來人生中勝出,必備的關鍵能力。

兩年多前兒福聯盟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學童普遍存在「愛運動卻不運動」、「體育時數、社團偏少」及「白斬雞體質」等現象。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孩子的運動時間確實較低,每週平均只有80~90分鐘的體育課,遠低於法國的200分鐘,中國大陸的185分鐘,也不及美國與日本。然而,運動不僅能維持身體健康,還能強化大腦,讓IQ高、EQ好,是可以讓孩子受用一生的重要基礎。從運動過程裡學習到的運動家精神,包括: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克服困難與突破現狀、團隊合作精神與紀律,都有助於磨練出正向的人格特質,而這些也正是想在未來人生中勝出,必備的關鍵能力。

 

週日早上校園內的籃球場挺熱鬧,來自不同年級的男女孩聚在一起練球,幾個爸爸教練們,有時在旁邊觀看,有時自己下去打一場,各個都熱愛籃球。其中一位教練看起來挺眼熟,孩子們暱稱他Uncle Richard。
這位爸爸就是瓊斯盃時代籃球國手張嗣漢,目前擔任美國好市多(Costco)亞洲區總裁,大學時就代表柏克萊大學在美國大學運動聯盟NCAA打小前鋒。熱愛打球的他一直擔任兒子學校的義工教練,從不間斷,只要有孩子想來練習,他都樂意。因為他認為「運動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

 


從小培養運動習慣,為健康打好根基


張嗣漢指出,美式教育與台灣教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美國人十分重視運動,運動能讓孩子健康,健康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資產,無可取代。運動的第一個好處,能讓肌肉結實,不駝背,而身體健康的孩子,通常抗壓性和自信比較強。


在美國,小朋友很小便開始接觸不同的運動,4、5歲的小男生和小女生就開始踢足球、玩壘球或游泳。小學的體育課是綜合性的,目的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放學之後,大多數的活動都是球類或運動,一週起碼一到兩次,週末例假日家長最常做的事,就是帶著孩子練球或比賽。


8歲移民美國加州的藝人聶雲,從小熱愛運動,讓他更能融入當地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中學七年級開始,健身房是學校的必修課程,教練老師教導學生認識自己的身體,並且指導如何正確使用各種運動器材,孩子們從小就知道該如何鍛鍊,並且搭配正確的飲食與健身方案。


不只美國,日本同樣非常重視運動。旅居日本的教育專家蔡慶玉觀察,日本的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日本小學生的課後輔導,也幾乎都是球類運動,包括棒球、游泳、足球等。上了初中,每位學生不分男女必須選擇一項運動社團,從各種球類,到柔道、劍道都有。


日本的教育部規定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年定期實施「體力測驗」,到高中三年級持續12年,包括柔軟度、肌肉力、瞬發力、敏捷性、持久力、投擲力、跑步能力和跳躍能力。定期讓家長知道孩子的體能狀態,並分析強弱項目,予以建議。他們認為,孩子在學期間,最重要的就是將體力基礎打好,養成運動的習慣。

 


台灣學童運動時間遠低於美日


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孩子的運動時間確實較低。台灣學生每週平均只有80~90分鐘的體育課,遠低於法國的200分鐘、中國大陸的185分鐘,也不及美國與日本。


兩年多前兒福聯盟發布的一份報告,著實令人沮喪。調查顯示,我國學童普遍存在「愛運動卻不運動」、「體育時數、社團偏少」及「白斬雞體質」等現象。調查報告發現,超過九成的台灣小朋友自稱喜歡運動,但實際上,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卻是運動的七倍和五倍。


此外,近三成的學童每個月至少感冒一次,而四成以上的孩子身體質量指數BMI不是過輕就是過重,更有近六成的小朋友,只要跑步400公尺,就覺得胸痛或呼吸困難。


一位老師觀察,每天下課後,很多孩子被一車車的載往安親班,或是上許多才藝課,年紀大一點的就去補習班,運動的機會少之又少。

 


愈運動、腦筋愈靈活


「台灣家長太過注重課業成績,長期忽略健康和運動,可能錯失孩子腦部功能開發的機會。」曾受邀訪台的美國哈佛醫學院的腦部專家瑞提醫生(John Ratey),給了台灣父母這樣的警訊。


曾經是過動兒的瑞提醫生,致力研究運動對於腦部發展的影響,出過一本暢銷書《聰明學習靠運動》(Spark: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Brain),他從2001年就著手發表大腦對身心的角色,主張運動是讓人更健康、更聰明的天然健腦丸。


瑞提認為,大腦有如肌肉,用則進、不用則退,運動身體等於運動大腦,促進神經連結,還能刺激腦神經細胞增長,強化大腦功能。研究顯示,運動能改造大腦,讓IQ高、EQ好、身體壯。


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運動對於學習力有正向影響。2004到2008年,美國加州教育廳把超過一百萬名學生的標準成就測驗SAT,和州政府指定的體適能測驗分數做了相關研究,研究顯示,體適能較佳的學生,考試成績通常比較好。例如,體適能健康滿分六分的學生SAT成績,數學高於67%的學生,英文則高於45%;而體適能只有一分的學生,在SAT成績表現上,數學只高於35%的學生,英文則是21%。


美國中西部納帕維中央高中做了一項「零時體育計畫」,讓學生在早晨上課前先做運動大約40分鐘,當他們達到最大心律的八、九成後,緊接著上「讀寫加強課」。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學生竟然在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評比中,拿到世界第一。這項實驗證明運動有助學習,並且對於記憶、應變能力和理解整合力都有幫助。
林書豪就是一個例子,他在高中擔任籃球校隊隊長,平常練球時間不算少,但他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績是4.2(A+),標準成就測驗SAT接近滿分。但最令人欽佩的,是他對於接受挫折的耐力與堅持,在球場上的無畏與勇氣,愈挫愈勇的剛毅與決心。

 


歷屆美國總統有3/4都曾是高中運動員


美國前教育部長當肯(Arne Duncan),曾經是哈佛籃球校隊,也入選過當年最佳球員MVP,他曾說,「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最好培育的管道在軍中,但在非戰時期,卻是運動。在球隊中能夠培養出領導力、自律、團隊和榮譽。」事實上,50年來,75%的美國總統,在高中都有運動員的經歷。


「如果你在球隊當過隊長,每個學校或企業都會對你有興趣。」張嗣漢指出,在球隊比賽過程中,孩子的領導者特質自然而然會被磨練出來。


美國人重視運動,更看重運動家精神。不久前,聶雲為了成為學校的志工教練,校方要求他必須修習一套運動教練必修的訓練課程。這是由美國正向教練聯盟(PCA,Positive Coaching Alliance),特別設計給一般教練及家長的課程,目的是希望透過專業系統化的方式,教導教練們如何在運動過程中,藉機傳達正向的人格特質給選手,至今為止,這套訓練模式已經影響超過500萬名年輕學子。


聶雲花了四天修完網路課程,這當中包括了教育影片和文章,每節課上完還有隨堂測驗,必須通過考試才可拿到認證。

 


從比賽中歷練人生智慧,是課堂上學不到的


「以前只是單純喜歡運動,但自己有了小孩,也接受教練訓練後,慢慢會思考運動帶給下一代更深層的教育意義。」聶雲認為,運動不僅能讓身體健康、身型好看、提升自信心,還能有效紓壓,放鬆身心靈;對孩子來說,運動能學習自律、服從,也能練習團隊合作、培養領導能力,更可以體驗確立目標後,專心達陣的成就感,或者是面對失敗的自我調適,從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習得人生大智慧。


曾經擔任護理長的羅寶珍從小送孩子去運動,踢足球、打籃球,後來又愛上曲棍球。這位媽媽分享,運動讓孩子成長不少,是課堂上所學不到的。她的獨生子小時候每次玩遊戲輸了就哭,記得第一次踢足球時,他生氣的跟媽媽抱怨:「他們為什麼都不把球傳給我!」


如今,兒子在運動中身經百戰,從原本的板凳球員,到現在球隊的主力。有一次,他的狀態不好,幾乎沒怎麼上場,媽媽關心的問兒子,「你會不會難過?」兒子反倒安慰她,「媽,這就是人生必經的過程。」


第一個以「體育立校」的康橋雙語學校,孩子們早就將跑步、登山與游泳融入生活。康橋小學青山校區校長許銘欽分析,從小運動可以學習到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克服困難與突破現狀,還有現在小朋友最缺的團隊精神,這些都是重要的運動家精神。


創辦「小鐵人探險隊」的爸爸黃張維認為,「孩子的未來會是更競爭的時代,只重視課業或考試成績,絕不是成功的條件,擁有學歷和文憑的人比比皆是,未來勝出的關鍵,就是人格特質。這些特質,包括耐力、紀律、堅持到底和勇氣。」透過完成各種運動的挑戰,能夠磨練出正向的人格特質。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台灣愈來愈多的家長意識到運動的重要,開始組織社團,參與各地的運動組織。運動能夠提升孩子全方位的能力,讓孩子多花時間運動,養成有助於一生身心健康的習慣,甚至全家因此一起健身,擁有另一種相處時光,絕對是各位父母最值得的投資。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