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暴露電玩讓孩子變成老年痴呆

大多數電玩考驗的是瞬間反應,若長期依賴這樣的瞬間反應,身體將失去自我克制的能力,無法「三思而後行」,常因衝動而犯下錯誤。
  • 文/ 書摘
  • 2016-01-25 (更新:2016-01-25)
  • 瀏覽數15,175

文/日比野佐和子

 

接觸電玩,腦部不活絡


觀察腦波可發現,長時間沉迷電玩的孩子,前額葉皮質區幾乎沒在運作,就算沒有在玩電動時,也呈現休止狀態。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擁有思考能力和創造性。而前額葉皮質區就是操控人類思考和創造的最高級中樞,是人腦中最發達的部位,卻也是最晚發育成熟的部位。


前額葉皮質區主掌人的認知和實行,包括工作記憶、抑制反應、切換行動、制定規劃、推論揣測等機能,並控制情緒、動機,進行思考,做出決定。不僅如此,該區還掌控人類的社會行為、負責解決紛爭。


前額葉皮質區與腦部各種機能皆息息相關,該區活動低下所帶來的問題,已不限於求學階段,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小心孩子變成「電玩型頭腦」


前額葉皮質區活動低落和電玩的關係,是一群技術人員在開發測量腦波的軟體系統時發現的。他們在測量自己的前頭葉皮質區的腦波時,發現腦波圖無法呈現一般該有的形狀。一開始還以為是測量的機器出問題,但同樣的機器用在別人身上,卻出現了正常的腦波圖。後來他們才發現,這和軟體技術人員工作時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有關。


於是,他們又找了一群電玩試打員來進行測試,竟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長期沉迷於電動的人,在實際進入「電玩模式」前,前額葉皮質區的β波就已呈現很低的狀態──這種型態的頭腦就稱為「電玩型頭腦」。


當時「電玩型頭腦」所凸顯的危機被媒體大肆報導,在社會上引發了軒然大波。(目前腦科學家對「電玩型頭腦」各持己見,尚未有定論。)

 

 

長期沉迷電動,會養出「電玩型頭腦」


若每週打電玩四~五次,一次玩二~七小時,就可能變成「電玩型頭腦」。
長時間沉迷電玩的人,在實際開始玩之前,前額葉皮質區的β波就會降到跟老人癡呆症患者一樣低,甚至更低。在遊戲開始前,整塊前額葉皮質區便呈現休止狀態,打完電動後仍無法恢復正常運作。

 

若每週打電動二~三次,一次玩一~三小時,平時的腦波活動狀況雖然比老人癡呆症患者良好,卻比沒有打電玩的人低落很多。且一旦開始打電動,就和長時間沉迷電動的人一樣,前額葉皮質區活動量大幅降低,遊戲結束後,腦部也遲遲無法恢復正常運作。


而平常完全不打電玩的人,前額葉則隨時保持在良好狀態,即使偶爾玩,也不至於出現停止運作的情形。因為不常接觸電玩的人,在玩的時候,腦部也會繼續思考,所以一打完,腦部運作就能立刻恢復原狀。

 

希望父母都能做到以下幾點:

.三歲前,盡量不讓孩子看電視或聽廣播。
.哺乳、吃飯時不看電視、不聽廣播。
.三歲~上小學前,應限制孩子每天接觸媒體、電玩的時間,以一天一小時為限。
.打電玩以一天十五分鐘為底限。

 

就某些意義而言,要做到這幾點並不簡單,畢竟某些爸媽自己也沉迷在電視或電玩的世界。但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請盡量在孩子五歲前為他們打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多方嘗試、主動地玩,讓孩子健康成長


在此,先澄清一件事:長時間打電玩並不會破壞「所有」腦部功能。電玩的確會降低前額葉皮質區的功能,但後腦部的視覺系統反而會因此變得更為發達。

 

電動帶給人最大的壞處是什麼呢?在打電玩時,玩家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下決斷,換句話說,思考時間幾乎是零。


大多數電玩考驗的是瞬間反應,一有敵人出現,就必須毫不猶豫地擊退;若思考太久,就無法及時做出反應。長久下來,一旦身體習慣這樣的模式,視覺皮質接收到資訊後,便會自動跳過前額葉皮質區,直接傳送至運動皮質做出反應。


若長期依賴這樣的瞬間反應,身體將失去自我克制的能力,無法「三思而後行」,常因衝動而犯下錯誤。


不僅如此,前額葉皮質區的功能低落,還會降低思考統整性,導致沒有在打電動時,腦筋總是一片空白,缺乏洞察力,無法察言觀色,更無法與他人協調溝通。


希望孩子出社會後,能懂得察言觀色、與他人協調,勇敢、自信地走出自己的路嗎?那就要好好注意孩子「童年」時都玩些什麼。

 

 

多讓孩子體驗「動手」的樂趣


目前專家學者對「電玩型頭腦」進行了各種檢測和研究,結果仍眾說紛紜。有一說認為,使用手機簡訊也可能導致「電玩型頭腦」的類似症狀。輸入手機簡訊時,我們通常都是長話短說、使用表情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此時腦部與打電動時呈現同樣的狀態。


要如何讓孩子「玩」出前額葉皮質區的高度發展呢?答案就是「動手」玩遊戲。建議爸媽可多給孩子玩傳統的古早玩具,像是劍球(日月球)、沙包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益智玩具二三事


目前市面上充斥許多價錢昂貴的益智玩具,這些玩具色彩繽紛,以教育、促進孩子智能發展為目的。在網路上輸入關鍵字「益智玩具」,便能搜尋到主打各種效果的商品,琳瑯滿目,不勝枚舉。


爸媽、爺爺奶奶總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健康、表現優秀,而益智玩具的外型為了不辜負大人的期望,通常看起來比一般玩具要高級、昂貴許多。而且現在的父母偏向讓孩子玩科學類玩具,因此,益智玩具市場也推出不少「高科技產品」。


再加上消費者通常喜歡結合「最新技術」和「教育.智育」的商品,因此,業者也常將電腦技術運用在益智玩具上。


譬如說,「LOGO語言」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種專門給兒童使用的程式語言,雖然不能算是實體玩具,但在一般的認知中,這種電腦也被視為「益智玩具」。


有些益智玩具利用新興的電玩數位科技,將機體和電視螢幕連線,讓孩子的動作直接反應在螢幕上;又或是推出具有「教育意義」的影像教材,利用兒童喜歡的虛擬角色吸引孩子注意。說實在話,孩子在玩這些玩具時,心態都是「被動」的。


不可否認地,現在市面上的玩具實在太氾濫了。其實,未滿五歲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市面上那些號稱能「快速長知識、幫助智慧發育」的玩具,與其讓孩子在固定的步驟下接受僵化的知識教育,不如讓他接觸手腳並用的玩具,以刺激五感。


簡單不複雜、自己動手做的玩具最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另外,因為寶寶常將玩具放入口中吸咬,在幫孩子準備玩具時,應選用安全、能常保清潔的玩具為佳。

摘自 日比野佐和子《0~5歲關鍵期,培育天才腦30法則: 醫學博士教你從受孕開始養出健康、活力優質兒》/大好書屋

Photo:Rainer Stropek,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彭德先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