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教改時代來臨了嗎? 台灣教育的問題(上)

學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但是教育關注的是人類的能力發展,還是考試升學的能力呢?而當孩子學習落後時,補救的是教學抑或是能力?

現代的教育依然繼續大量的培育著「不全」的人類——無動力的世代

 

「自主學習動機與動力」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自小就擁有天生的好奇心,喜愛探索世界、學習動能超級旺盛,但是如此珍貴的能力,長大卻逐漸消失了?為什麼?

 

根據《親子天下》針對國中生的「學習力大調查」顯示,超過五成的國中生認為自己學習動機不強烈,年紀愈大,學習慾望愈低落。而教師問卷更顯示,八成老師認為學生沒有足夠的學習動機。原因大家似乎都知道,可是在升學制度下,眾人卻都選擇忽略、漠視,甚至成為促成動力消失的幫兇?為什麼?這實在是很弔詭的議題。

台灣教改的情境與省思

 

自1990年來,台灣歷經數次混沌不明、多方嘗試的教改時期,歷經十幾任教育部長,人心對教改變動與混亂感到焦慮、憂心,逐漸失去信心與勇氣,既不滿教育現狀,又恐身陷於無動力世代,面臨著下一代高失業率與失去全球競爭力的情境,教改到底哪一個環節出錯了?為什麼大家都很努力,卻找不到解藥,總是不斷地嘆息呢?

 

教改最迫切、直接的關懷,就在於教學的正常化,要把教育拉回正軌,培養學生的各種「關鍵能力」,發展全人教育。但是到目前為止,無法革新成功的重要關鍵,仍然在於考試升學制度無法鬆綁,聯招重視的科目,不論教改形式如何改,在社會價值觀念無法改變的前提下,學校教學自然無法重視學生天賦發展與全人教育,「考試領導教學」此現象的桎梏,尚存在於學校系統中,而家長為了孩子升學導致補習班數量逐年增高,所以教育環境每況愈下,仍然無法獲得解決。

 

九年一貫課程於2001年9月試行,2004年9月全面實施,為台灣教育改革主要政策之一,亦為改革中最重要一環。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兩學校層級課程中的科目與內容,以教科書為主軸來做九年一貫的銜接,其目的在於學生能獲得連續且統合的學習與知識。

 

有人問:「政府嚴格控管學校落實以九年一貫課程指標、進度、考試成績、評鑑等來追蹤每位學生的學習,怎會不貫呢?」「除了貫在課程、架構與評鑑、考試之外,在課程導向共同進度規範下,跑得快的孩子發展被限制;跑得慢及有個殊議題的孩子,因學習斷鏈難以銜接回軌道上就被放棄了;換了導師就需要重新與學生連結。」

 

因此,我們要問:「誰」能夠從幼兒階段開始,就有能力追蹤孩子的個別差異發展到大學呢?如果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去觀察每生的學習發展,請問他們在各方面的發展有銜接嗎?除了成績單之外,教師有做學生之質性評量及長期追蹤學習的記錄嗎?(就如醫院的醫療記錄一樣,可以方便作轉院治療作業,讓孩子在不同的階段都能夠順利的銜接學校教育的接力賽,讓專業教師透過記錄,能夠快速協助學習,以達到「全人」的能力發展。)

 

從幼稚園多元教育模式轉銜到公私立小一的情境,突兀的轉換強迫孩子長大,大多孩子在入學時哭哭啼啼,需要一、二個月的適應期;而國小階段,二年換一任導師,接任教師有追蹤傳接到孩子的學習發展嗎?短期內可以做好個案的教養學習策略嗎?尤其是那些更迫切需要關懷的學生;國中進入扼殺創意的「烤鴨」期,國小教育與國中教育有銜接嗎?而國中教育與高中職教育有銜接嗎?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有銜接嗎?大學教育與社會人才需求有銜接嗎?斷鏈的情形不嚴重嗎?

 

學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但是教育關注的是人類的能力發展,還是考試升學的能力呢?而當孩子學習落後時,補救的是學科教學抑或是能力?斷鏈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動能還能夠持續多久?送到大學的人才是大學想要接收培育的人才嗎?國中教師瞭解學生在國小的發展嗎?高中教師又瞭解學生在國中小發展多少?大學教授接收到聯招配發的不合適該系的學生,有行動去瞭解高中階段以下教育的發生了什麼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方案嗎?大學高中學校選才制度是否要改正呢?

 

現代家庭與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世界危機與變動越來越大,學生學習受到原生家庭與社會影響很大,是否應加入身心靈與學習診療機制來協助,該做的教育醫療措施是什麼?教育的桎梏(病灶)又在何處?

 

這一連串的問題,為的是檢視教改帶來的是否為解藥。我們應該檢視最嚴重扼殺創意能力與動能的「國中階段」,若國中階段不先行改革轉換,孩子已經如小王子的故事般,被大人扼殺學習動能而斷了羽翼,到了高中階段正有如急診中心一般,需要有更優秀的教育醫療人員才能搶救學生動力,到了大學階段很多學生進入了動力消失的安寧病房,教師也無力可為。

 

台灣的教育改革需要更多的省思與思辨,去尋找出真正的出路。

 

Photo:Molly ,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許資旻、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