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創造力DOs & DON'Ts

1.講床邊故事,和孩子一起做白日夢

睡前不妨為孩子講講故事,在孩子腦中播下想像的種子、帶入夢的世界。4歲之前的故事可以簡單一點,以孩子熟悉的人物、地方、動植物等為素材,讓他從身邊開始認識世界。5~7歲的孩子通常喜歡童話世界,對國王、皇后、小精靈跟仙女等角色很著迷。8歲以上的孩子應該會喜歡冒險故事。年紀更大時,可以陪孩子挑故事書或短篇系列小說,請孩子在睡前唸給你聽。
故事最好挑正面、可以當成榜樣的,要有鮮明的角色。能提供孩子新觀點,做白日夢有助於刺激想像。


2.讓孩子多表達,練習說出所思所感

孩子就像海綿,不斷吸收知識與資訊,如何轉換內化成自身的養分、成為創造力的基礎,則需要練習。多鼓勵孩子說出所見所聞,在表達的過程中,孩子自會爬梳心中思緒,而且語言的使用會提升左腦皮質之發展。

將想法流暢、明白的表達出來,是培養創造力的基本功。孩子說話時,別急著打斷、糾正,更別質疑,要多鼓勵、多肯定。


3.營造豐富的感官環境,不受限的遊玩,親近自然

遊玩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管道之一,透過各種感官刺激,認識世界也開發腦力。對於遊玩,父母要留心,首先玩具最好是「未被定義的」,例如一輛消防車只能救火,但一輛車,可以是消防車、警車、私家車、計程車等,孩子可以自己賦予這輛車定義;又比方說,特定造型的積木,排列組合的可能性就比基本款的積木少。
第二,陪伴玩耍時,別加入太多「大人意識」,以免成人世界的刻板印象阻礙孩子的想像力,最好把主導權還給孩子。第三,幾乎所有教育流派都主張親近大自然,正因大自然豐富多變,能提供孩子最佳感官盛宴。

 

4.得留白,給孩子放空時間,甚至一個祕密基地

為孩子留點空檔,有「放空時間」可以獨處,靜靜玩耍、發呆或幻想,都好。台灣師範大學教授陳學志說,創造力的根源是想像力,而想像力常常來自漫無目的的幻想,生活中有跳脫框架與限制的餘地,是很重要的。
此外,孩子通常喜歡「祕密基地」,可以在裡頭自由自在,如果家中空間允許,不妨「不經意地」讓孩子自己有個小基地。

Don't

1.3C成癮,一直盯著螢幕看

布朗大學研究,過度的視覺刺激,會犧牲掉其他的感官系統,妨礙孩子解決象徵性與想像問題的能力。
概念與想法通常來自人們腦中的影像,例如,人們在討論一匹馬時,腦中通常會有馬的圖像,孩子還小時,愈常運用「圖像創造」的能力,愈能發展腦部神經網路的連結能力;相反的,當孩子腦中已被輸入既定圖像,自己創造圖像的機會就會減少。少看螢幕有助於孩子創造想像。言教不如身教,關掉電視、放下手機吧!

 


2.追求「標準答案」,扼殺孩子的好奇心

在台灣社會中,標準答案的重要性被過度放大,不僅學校與考試需要,許多父母在生活中也很仰賴,每當孩子提出疑問時,就急著找答案,往往不經意地扼殺了剛萌芽的好奇心。
其實可以放輕鬆,當孩子提出特別的問題時,試著不要用既定概念來回答,發揮點想像力。例如孩子吃蘋果時,提出「月亮上有蘋果嗎?」的問題,不妨回答「咦,我也很想知道耶,你覺得月亮上有什麼呢?」讓孩子天馬行空。

 


3.只強調學業成績,忽略「無用的學習」

台灣父母與老師的盲點,就是太強調學業成績,導致很多孩子「小時了了、大很普通」,不易培養出時代所需的人才,更別提發揮天賦。學習能力可約略拆解為記憶力、眼手協調能力、耐心、學習技巧等;創造力則需有想像力、不滅的熱情,有時還加上特定領域的天賦。
對學習能力不好的孩子,別急著否定,試著引領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找出想做的事情,很多乍看之下「無用」的事情如看漫畫、溜冰等,也許正為孩子的天賦奠基,亦是種學習。

 


4.生活方式一成不變,缺乏新鮮事

週一到週五上班上學、週六週日去人擠人的觀光景點、在家就是當沙發馬鈴薯……,如果家中的生活方式一成不變,孩子恐怕很難有創造力。生活作息規律固然好,但在有空閒時,不妨多安排一些新鮮事。
例如來趟以樹葉為主題的公園之旅、看看附近的公園裡有幾種樹葉;或者請孩子規劃一趟拜訪祖父母的小旅行、給長輩一個驚喜等。發揮巧思,好好安排生活。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