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兩大消費地雷,賺再少也能存到錢!

不惑之年存款不到五位數!你疑惑了嗎?讓財務顧問教你如何看清自己的現金流!

啟達是一個工程師,40歲未婚,他住在父母給他的房子,平常是個宅男,除了偶爾上健身房運動以外比較少出門。他平常花錢比較隨興,因為沒有什麼負擔,也不會特別去存錢。但是最近看到自己的存款簿的數字一直維持在五位數以下,讓他開始心生警惕希望可以多做一點儲蓄,早日擺脫月光族的狀況。於是他找到財務顧問做諮詢,他的目標是先存到第一桶金50萬。在做第一次的訪談諮詢時,他跟財務顧問說他每個月薪水45,000元,他也沒有什麼的負擔:沒有債務、也不需要繳房租,但是他每月就是沒有存下錢。

 

財務顧問跟他溝通說:他如果想要改善他自己的財務狀況,首先他要誠實面對自己的財務現況,知道了財務現況後,才能在現況的資源上去做規畫。如果要做其它其他財務目標的規劃:存第一桶金、存退休金等等這些往後的規畫安排,首先都要完成一件事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財務現況-你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收入、支出),你可用的財務資源有那些(資產、負債等),要站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再往前一步做後續的動作。而多數人沒有記帳的習慣,因此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財務現況,也不敢去計劃未來,不敢去想人生到底有什麼夢想是他們要去追求的,日子就這樣過一天算一天,財務與生活也沒有改善的一天。

要清楚自己的財務現況,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記帳把自己的開銷記錄下來。記帳的程序蠻瑣碎的,很多人不願意去做這樣的記錄,記帳重點是在找出你的消費模式、降低情緒性的意外支出,用計畫性的消費模式讓自己的財務資源用對地方,它的效果是不僅能提昇生活品質,還能逐步完成自己的人生夢想。

 

因此顧問請啟達回去用手機App軟體記錄下他每一筆的消費明細,到了月底再把它匯出成Excel的檔案並且做分類整理,他再就這個內容來跟啟達做討論。在一個月後啟達整理出了以下的報表給顧問:

 

 

看到這個報表的數據,財務顧問首先問啟達他有什麼看法?啟達說原先他自認為說他清楚自己把錢花到哪裡去了,但是經過這樣記帳一個月的過程下來,他發現其實他真的是不清楚。現在他知道了他的狀況,也知道他的問題出在哪裡了:他時常會在網路上衝動購物,買一些不是真的很需要的東西。他請教顧問像這種問題如何解決?顧問說:想要擁有我們想要的東西是人類的天性,我們可能會有以下的盲點:

 

地雷一:購買東西常常是因為我們想要,而非真正的有需要

 

我們之所以會購買一項物品常常是基於情緒性的因素:我們覺得想要擁有這個物品。也許你去百貨公司逛時,出門的時候也沒有特定要買甚麼東西,但是出來時卻大包小包的買了一堆。或是網路上的電子型錄太吸引你了,你不禁按下了按鍵付款了。當你看到這些東西時想的往往不是他是否有用,而是擁有它可以帶來甚麼樂趣、好處等等,因此在做購買的選擇時決定性因素往往是情緒性的因素,喜歡就買了,其他因素都是次要的了。

 

地雷二:我們會去找各種理由來支持我們想要買東西的決定

 

我們會用省錢當藉口來花錢,譬如買一個名牌包包,你說服自己說它以後會有增值的空間,因此以後可能反而會因此賺到錢。買一台新的筆記型電腦時,你會說服自己它的效能比較高,可以讓你工作效率更高、幫你省下時間,因此它是一筆投資,不是開銷。但是其實你是因為它的外型吸引你:它更加輕薄有型,讓你在在咖啡店拿出來時,不會因為你還拿著大而重的筆記型電腦而顯得很老土。

 

對於如何改善這種情況,讓自己可以存的下錢?顧問給啟達的建議是:

 

 

每月開始做支出管理

 

一旦知道自己支出的流向、金額後,就可以開始做管理:什麼是固定的支出、合理的金額是多少?有哪些是可以降低調整的?那一些是變動的支出?你可以開始針對上述的討論結果編列預算,抓出消費項目和預計可用金額等。

 

減少衝動性購物讓自己可以省下更多的錢,而最重要的是你可以開始做定期性的儲蓄投資:該存的錢在收到薪水入帳後,就先把這部份的錢撥入另外一個投資帳戶來做投資,每月固定存多少錢,而不是當月用剩下多少錢才拿來存。

 

 

對於需要的東西用列預算的方式購買

 

如果是實際需要購買的高單價的物品,就應該編列預算來購買,等有足夠的錢才來買,減少衝動購物的機會。

 

 

不要用無息分期購買

 

現在很多的行銷活動,尤其是網路購物都是標榜6期、12期等無息分期付款。這很容易讓你花超出你預算的錢,如果是用信用卡付款時,常常累積要付的錢早就超過你每月可以繳清的錢,因此沒繳的錢累積變成信用卡未繳的餘額,這些本來是無息的分期付款金額,變成是要去繳18%的信用卡的利息,這樣是很划不來的,你也很容易因此累積出還不起的卡債。

 

 

思考後再行動

 

在網路上購物相當方便,按個購買鍵東西就宅配到家了。在你按下鍵前你應該再思考一下,讓它留在你的購物車內一、二天,當你下次再次登錄這個網站時,你再想想你是否真的需要這個東西,也許你已經找到更符合你需求的東西,或是你根本就已經沒有這個需要了。

 

Photo:401(K) 2012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黃琛為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