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救教育,別再和老師「Line來Line去了」!

別再和孩子的老師玩Line:盲目追求數位績效的雙輸--學學偏鄉回歸原點的溝通模式。

偏鄉教育總是和「數位落差」聯結。但事實上網路、智慧型載具和即時通訊軟體正帶給都會教育另類迷思、演變出極速溝通的新問題。

 

翻開中、小學教育與網路的關係。最早是網頁、再來是部落格、緊接著「臉書」、“Line"也跟著出現。認真說起來,這些由網路帶來的「方便」,通通把壓力和工作都丟給了老師。

 

這些年來每逢家長會,一定會有家長舉手提出意見,表示現在是網路科技時代,學校何不建立一個網頁(部落格、臉書、Line……);有的學校為了迎合教育政策、甚或「先搶先贏」給上級單位一個好印象,在學校的網頁之外更是建立了「班網」,讓每個班級都有網頁(部落格、臉書、Line……)。

 

於是乎,無止盡追求「數位績效」的學校和家長間形成了一個共生(犯)結構,最後老師和學生就變成這個結構下滿足績效的工具。

 

學校和家長們不妨捫心自問,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到底看過幾次他們的班網或部落格?過去老師的壓力可能只是滿足定期更新資訊、偶爾上傳一些活動相片;但到了今天,臉書和Line可就沒有那麼容易放過教育和老師。

 

根據媒體調查報導,臺灣有五成的家長不滿國民教育,有四成認為體制出了問題。諸如代理、代課教師水準高低不齊、教育內容找不到方向,使得家長和學校出現拉扯關係。為了討好家長這群「國教消費者」,學校和老師們也正式升級進入網路不離身的極速互動時代,最新的數位績效是“LINE”群組。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變得患得患失。除了上課、行政、課外活動、學生作業……之外,回到家還必需守著叮咚聲不斷的“LINE”群組。

 

網路打破了教師上下班時間,早上教育孩子、晚上還必需關心家長,成了十足的「教育褓姆服務業」。這是個矛盾的狀態,教師們不知道哪一個叮咚聲才是針對自己教學問題而來的意見,即便訊息裡99%的對話都是窮極無聊、或是噓寒問暖,仍舊陪著家長們直到精疲力盡。

 

教師也衍生出極速回應的智慧,不能有時間差別待遇、也不能回錯一個字,否則後患無窮。每個家長拋出一個議題,教師就必需面對二十個回應,即便是鐵打的身體,能在這樣的生活裡支撐多久?所有的積怨和疲憊都轉而成為影響學生教育品質的問題。

 

回頭來看看偏鄉,也許家長付不起網路費用,與教師的聯結還是靠電話和家庭聯絡簿,但至少把教育內容和家長意見停留在有效的溝通互動中,無需折磨彼此於極速感官衝突,因文字表述產生誤會、也間接造成教師文字書寫能力退化。

 

教育不是為了滿足家長,但是在盲目追求數位績效的共犯結構之下,教師和家長無形中成為拖垮學生教育的幫兇,造成惡性循環。沒有那麼多事情需要無秒差的回應,家長和學校面對不斷跳躍的科技發明,不妨回歸原點,學學偏鄉教師與家長間的互動關係,讓彼此沉靜下來才能找到真正的平衡點。


要救教育,別再和老師「Line來Line去了」!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