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國家元年 全台英語教學資源體檢

今(2019)年是台灣雙語國家政策元年,國發會推出「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目標設定2030年,是今年九月入學的小一新鮮人,在接受完12年國教後,就可以具備「可與國際接軌的英語競爭力」。

教育部大力推行「雙語教育」,包括將修法讓雙語教育延伸到幼兒園、中小學生加強英語聽和口說能力、中小學部分學科採英語授課等等。具體作法,就是大幅增加以「英語」授課。

英語老師哪裡來?教育部拍胸脯保證,未來幾年會加強全英語師資培育,預計 2030 年時,就可以再增加 5,000 名老師。

結婚後從台北市搬到中南部的李媽媽,聽聞政府大刀闊斧推動雙語教學,鬆了一口氣。

李媽媽說,每次帶孩子回台北參加同學聚會,看到同學們唸小學的孩子滿口流利英文,一問之下,大家低年級開始,課後都是直接到全美語補習班跟著外籍英文老師「沉浸式」學英文;對照自己小三的兒子,從來沒上過英文補習班,只靠學校一週一堂英文課,偶然在路上遇到外國人,根本不敢開口說話。李媽媽坦言,參加完同學會,心裏難免焦慮起來。現在她期盼,藉著「雙語教育」在校園落實,可以讓不在「天龍國」的孩子也跟上腳步。

 

台灣英語教學環境即將如李媽媽想像中的美好嗎?英語教育資源的現況又是如何?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今年六月至七月間,委託遠見研究調查中心,同時邀請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tutorJr 總經理暨未來教育發展協會副理事長黃嘉琦、台北市興雅國中英語教師林淑媛、桃園市文化國小英語老師劉學蕙四位長期關注、參與台灣英語教育的專家擔任顧問,針對全台 22 個縣市進行「英語教學資源調查」,發現在這場英語軍備競賽中,儘管政策面努力拉近城鄉差距,但在英語師資 M 型化的差異下,偏鄉和離島(澎湖、金門、馬祖)的孩子的英語學習環境,依然陷入困境。

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在雙語教學與國際交流校數、英語學習力、英語師資數、資金投入度、教師授課力,北部地區的資源都優於全台,中部和東部的得分較低。


↑ 北部英語教學資源豐富,優於全台;東部則遠遠落後平均值,顯示英語學習資源分佈的城鄉差異問題嚴重。


雙語教學方面,部份縣市開始設置「雙語學校」,全台有雙語教學的國中小比例平均不到一成(9%),其中六都為 13.1%、本島其他縣市平均 8.9%,離島三縣市只有 1.4%,顯示雙語學校仍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

英語師資方面,調查顯示全台國中小英語教師高達 91.7% 有能力以英語授課,其中六都能以英語授課的本國籍英語教師為 98.3%,比例最高;本島其他縣市有 88.0%。全台本國籍非英語教師,僅有一成(10.5%)能以英語授課,其中離島最低,只有 4.8% 的非英語教師能以英語授課。


↑ 全台國中小有能力以全英語授課的英文老師超過九成,其中六都比例最高(98.3%),幾乎每個英語老師都可以全英語授課。非英語教師能以英語授課的比例全台僅有一成。在推動雙語教育的過程中,勢必得儘速為非英語領域教師的英語授課能力增能。

 

以「具有教師證」比例為師資指標來檢驗國小英語師資,全台小學有教師證的英語教師平均為 72.9%,六都平均人數與比例(684.3人,佔全部英語教師的80.2%)相對較高,離島國小有教師證的英語師資平均人數與比例偏低(27.0人,佔全部英語教師的60.7%),仍需加強。

 


↑ 全台國小英語教師,有教師證的平均比例 72.9%,六都比例最高,離島雖然政府補助多,但吸引老師的誘因不足,有教師證的老師只有六成,師資仍需加強。

 

問題出在哪裡?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指出,六都比較願意開放正式教師缺額,並要求英語教師要有教師證;偏鄉因為較少(或根本沒有)開出正式職缺,加上薪資補貼誘因不夠,「除非很有理念、想法、熱情,不然哪個有能力、合格的老師會想到偏鄉教英文?」

他說,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偏鄉七、八招都找不到老師,代理、代課老師濫竽充數,只要「有人願意去教英文」就可以被錄取。根本問題不解決,再多雙語教育政策和美意,都將只會讓城鄉差距越來越大。

身處教育第一線的英文老師感受非常深刻。桃園市文化國小英文老師劉學蕙,因為經常在全台各地演講,看到更多「真實狀況」。她說,偏鄉、離島英文老師流動率高,常常招來發音不標準、完全沒有專業教育訓練的代課老師當小學生的英語啟蒙老師,「完全是犧牲教育的做法!」劉學蕙對此憂心忡忡。

在台北市信義區興雅國中任教的英文老師林淑媛,來自花蓮玉里,對英語師資的城鄉差距超有感。她說,要吸引老師留在偏鄉,「給錢」絕對不是動力和誘因,偏鄉的老師必須身兼多職,放學後還得開「夜光班」補救教學,整天精神體力被耗盡,難以有專業成長,教學沒有成就感,自然留不住人。

在國中小平均每週英語節數方面,國小低年級僅六都和新竹市、基隆市上英語課;中年級以上每週大都上 2 到 2.5 節;高年級以上基隆、雙北、新竹縣市最多,每週有3堂英語課。國中每週英語課的節數多為4節,桃園、新竹市、彰化、台東每週 5 節;基隆市國中每週英語課的節數則為全台之冠,高達 5.65 節。

「國小英語授課時數不足」是陳超明長久以來對台灣英語教育的隱憂。106 年學年度,教育部規定的低年級英語課為 0.5 小時/週,最低標準是「兩週上一小時的英語課」。陳超明直言,語言學習的第一要素就是「密集且長期」,「一週 1-2 堂的英語課,根本聊備一格、毫無意義」,只是造成家長焦慮、補習班利多。

資金投入度方面,全台中小學生平均每人分得英語補助授課年額不到一千元(946元)。其中六都雖然年總金額 2.1 億,明顯高於其他縣市,但因為學生人數多,每個人分到的經費反而最低(943元);離島中小學生每人分配到的英語補助授課年額有 1346 元,全台最高。

 
↑ 政府補助中小學英語授課投入的資金,每個學生每年不到 1000元!六都總金額高,但學生多,每人分得英語補助授課年額(943元)反而最低;離島每人經費多(1346元),但多用於硬體設備的採購,學生缺少陪讀、輔導等「軟體」支持,學習效果不明顯。

 

「對偏鄉孩子來說,線上教育/教育科技最有機會成為解方、帶來改變!」從事科技教育產業多年,黃嘉琦舉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夫婦提到「Online tool(線上工具)」指出,線上工具將取代傳統教科書,成為新的教育與學習模式。她認為。以台灣的英語教學資源現狀來看,科技易於分享,達成規模經濟,更有機會降低成本,進行普及;網路無遠弗屆,打破時空限制,不僅教材、知識,更能將師資人才帶到每一個角落。

除了英語教育的資源不夠多,經費的使用也是問題。調查顯示全台英語授課經費平均有七成用在購買電腦軟硬體設備及情境教室的設立,另外三成用在英語圖書及課輔補助金。

陳超明認為,電腦等「硬體」設備容易過時,需要提升的反倒是圖書、課輔等「軟體」資源以及人事費用。他呼籲政府增加陪讀或輔導的資金比例,尤其偏鄉英語教育資源不足,更應投入經費,幫學生找線上家教、國際學伴……等等「陪讀系統」,以一週 2 至 3 次「一對一固定英語家教」,創造「有溫度學習英語環境」,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研究調查也找出各縣市的英語教學亮點計畫,發現全台 22 縣市都有利用英語數位學習工具及平台提供學生上網學習的管道,欲以此彌補外籍與偏鄉師資不足的問題。

但有使用互動式線上教育的縣市,主要還是集中在六都(例如台北市與 tutorJr 合作推動雙語實驗課程學校線上學習課程,低年級用英文上健體課、生活課),城鄉差異大。

陳超明說,數位學習配合學校正規英語教育,建立有效學習機制,例如每週每個學生必須數位學習三個小時、開放電腦教室或圖書館、外界平板電腦、數位學習結合課程大綱等等,並配合學校課程規劃,納入課程學習的一部分,就可以落實數位學習。

「語言是關係的連結,溝通只是過程。」黃嘉琦認為,關係的連結是學英文的目的。她坦言,身邊聽到很多聲音質疑政府「還沒有準備好,何以強推雙語教育?」「但是,我們的孩子還能等 10 年嗎?」黃嘉琦看到鄰近的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語系地區,在華語基礎上具有的英語優勢,強調「台灣如果再不迎頭趕上,國際競爭力恐怕又將敬陪末座。」

 

*******************************************

全台英語教育卡關怎麼辦?陳超明建議:

1. 英語教育政策白皮書:各縣市政府均強調學生英語力的培養,但資源(含人力與經費)投入仍然不足,缺乏從國小到國中的整體、永續思維及具體執行的策略。建議各縣市教育單位提供「英語教育政策白皮書」,作為落實英語教育的依據。

2. 落實及永續雙語教育:為落實雙語教育,各縣市應提出具體方針、策略與執行方案,投入資源,並督促中央鬆綁法規,永續經營。

3. 訂定各級學生能力指標:各縣市仍缺乏對學生英語能力檢驗的有效機制,建議訂定國中小學生的英語文能力指標,例如:國小畢業生須具備30秒至一分鐘的自我介紹能力等等,作為英語學習力的質化與量化標準。

4. 英語及雙語師資:雙語教育與英語教育的成敗關鍵在師資。此次調查,雖經各縣市教育單位提出樂觀數據,但與真正落實英語課以全英語授課的實際教學現況或雙語課程的品質管控,仍有一段距離,且雙語課程仍以外籍師資及英語老師為主,未來英語師資及雙語師資如何提升(如師訓、誘因及穩定師資等問題),有待各縣市教育單位提出具體措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