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學校在幹嘛?全日/半日英語教什麼?

國小階段,公立學校低年級每周有一天的全天班與四天的半天班,相較之下,不少私校則是從小一開始實施全天班上課,公、私立小學一堂課的長度皆為40分鐘。總體來說,目前私校多能較公小提供更多元豐富的雙語教學資源,包括外籍教師、外語教材、情境互動設施、課外輔導活動、專題講座等,故成為注重孩子英語能力發展家長的首選。

「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被列為當前教育重大政策,現階段已有8個縣市主動將英語課向下延伸至小一、小二(原為小學三年級才開始),其他縣市也陸續開辦雙語實驗課程,「雙語教學」已非私校專利。然而,一直被人評為昂貴的雙語私校究竟在教什麼?怎麼教?與公立學校又差在哪?

 

私校教什麼?升學/留學班,心態大不同

20年前台灣雙語教育仍未普及,許多雙語私校以「美式教學」或「英語環境」的理念成立,一方面讓孩子不用當小留學生、一方面也免受升學考試之苦,並且具有以下特色:
1. 一貫學制,以免除升學壓力(K12或K15)
2. 比一般小學多2~3倍堂數的英語課
3. 沉浸式英語教學環境
4. 多元課外活動

國小階段,公立學校低年級每周有一天的全天班與四天的半天班,相較之下,不少私校則是從小一開始實施全天班上課,公、私立小學一堂課的長度皆為40分鐘。私校可再區分為英文或中文兩種教育型態:

英文型態:

以康橋國際學校為例,其幼稚園、小學部之教學型態即以「英文為主、中文為輔」,每天都會安排英文課,體育課亦是以英語授課,採用外籍老師在英語課進行「沉浸式教學」,其他的國語、數學、自然、社會、電腦、美勞、音樂等科目仍以中文授課。並在每個校區打造「英語村」,設置六個情境學習區(超商、診所、車站、咖啡廳、世界舞台、國際金融中心),內含飯店、銀行、郵局等設施,讓學生能進行英語會話練習。

據康橋小學部國際處的公開資料指出,「英語村」通常都會配置兩位外籍教師共同指導一個約20人的班級,學生有很多機會跟老師、同學互動,藉由情境扮演自然地使用英語交談,而不是坐在排列整齊的課堂上照念英語會話課本,以「郵局」的情境扮演為例:

A同學(坐在仿真的郵局櫃檯內扮演郵局人員):How may I help you?

B同學(扮演要交寄明信片的顧客):I would like to send this postcard to London, England.

A同學(指著牆上以英文標示的國際郵資表):12 dollars, please.

B同學(實際交付現金並獲取找零):How long will it take to there?

A同學:It take about one week to deliver this postcard to London, England.

康橋小學部老師指出,雙語課程在設計學習單時,都會保留學生在聽、說、讀、寫四大方面的自由創作空間,而學生自身則是「走進中文教室說中文,走進英文教室說英文」,已經習慣成自然,能在小學階段即自由地運用英文在生活當中。

中文型態:

以立人國小為例,實施「中文為主、英文為輔」的雙語教學,小學部每班都配置一中籍、一外籍兩位導師,英語課程採小班制分組精緻教學,每週14堂課,用英語學習語文、數學和自然科目,學校目標是當孩子國小畢業時,即能自信的以英語流暢互動,並具備銜接國外同級課程的能力。

在擁有一貫學制的私校裡,孩子可以一路從幼兒園直升高中,而為因應國高中階段的「升學考量」,私校會在國、高中時增設「會考班」或「升學班」;若家長早早就計畫將孩子送出國,就會選擇「留學班」。

 

公校怎麼教?融入各科,求「實用」

近年來,政府推動以「實用」基礎的雙語教育,包括生活、健康與體育、語文、閱讀、自然、電腦、藝文等科目。以台北市為例,自2016年起推動「英語融入領域計畫」開始,目前已有21所國小、12所國中參與,在不增加學習節數的前提下,學生每週平均多了2節課可以「說」英文。

「雙語實驗課程學校」(即公立雙語國小),則是從一年級開始就融入英文,規定「以英語授課之時數」需達總授課時數的三分之一(每週8堂課),科目以「操作型、藝能性、互動型」的領域為主,同樣包含「生活、健體、藝文、閱讀」等科目。師資則是以「學校現職中,具英語教學語學科專長」的老師擔任,並與英語外籍教師協同教學。

然而,目前全台雙語實驗學校數量稀少,如台北市亦僅有13所(2019),專家認為,其主因仍是跨領域專業與英語師資供給不足,如:英文老師未必有自然學科知識、自然老師不具備英語授課能力等。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雙語

事實上,台灣的小學英語教育已經推行將近20年時間,始於教育部於2000年頒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2001年9月起開始推動小五、小六上英語課,2005年再提前至小學三年級。這股英語教學熱潮更促成一波新興私立雙語學校成立,或是老牌私立學校增設雙語班/學制,包括北部著名的康橋、復興、立人,或是台中的葳格、明道普霖斯頓等私校小學皆是在2002年後啟動雙語教育。

若從「師資」與「教學經驗」來看,有能力負擔一學期10萬元以上學費的家長,恐仍會優先選擇雙語私校,獲得相對優渥的升學、留學、英語環境資源。相對的,學費之外,私校的上課時間、課業壓力、同儕競爭,無疑也高於一般公立小學。

總體來說,目前私校多能較公小提供更多元豐富的雙語教學資源,包括外籍教師、外語教材、情境互動設施、課外輔導活動、專題講座等,故成為注重孩子英語能力發展家長的首選。不過,全英語環境是否真能培育出「雙語人才」?據部分就讀國際學校的家長指出,小學階段的母語、英語能力落差尚不明顯,但除非父母特別強調孩子的中文學習,否則在小學後,就會發現孩子「英文流利、中文不及」,且在高中/大學階段尤甚。若是放棄留學,選擇國內升學,恐因中文程度而難以接軌。

「雙語俱佳」並不容易,學習顧問Sharon指出,如果家長選擇全英語環境的雙語私校,最好能在家中多與孩子講中文;而在將孩子送進雙語私校前,家長一定要到校詢問教學理念是否與己相合、搞清楚該校英語教學的百分比、哪些科目會採英語教學,以及中、外師的師資比例等,升學率未必是第一要件。

多數人認為,台灣英語教育「重讀寫,輕聽說」,然而,背後真正的問題是「帳面數字迷思」,即或近年英語能力測驗強調聽力,但「精進」的動機卻多是為了成績,而非日常使用。對此,在「從小學英文」幾乎成為台灣家長全民運動之際,我們更該思考,原本「用來溝通」的英語,為何反成了更像是「用來考試」的審查項目。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