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數學讓你高血壓?名師提點:孩子算錯了,別急著擦掉過程,從解題思緒中對症下藥

有人說過,爸媽盯孩子功課會短命。不過,協助不少小學生,考上衛道等中部著名私校的數學補習班名師Yes老師(化名)認為,核心的部分給數學老師教當然比較好,但是,爸媽在做功課時間的陪伴,就他經驗看來還是重要的,因為數學,確實是需要回家刻意練習的科目,光在學校讓老師帶一次是不夠的。以下就是Yes老師累積豐富實戰提出的三不四要。

文 / Yes老師、未來親子編輯 

日前中國南京一位母親,因為陪女兒做功課,氣到腦中風就醫。其實,學習問題,確實是家中引發親子大戰的主要導火線之一,常常孩子沒學會,爸媽已經壓力一大把。但是,協助不少小學生,考上衛道等中部著名私校的數學補習班名師Yes老師(化名)認為,核心的部分給數學老師教當然比較好,爸媽在做功課時間的陪伴,還是重要的,因為數學,確實是需要回家刻意練習的科目,光在學校讓老師帶一次是不夠的。以下就是Yes老師提出的三不四要,讓爸媽快樂不動氣、孩子成績進步也看得見。


不時會有媽媽跟老師反應,每每教孩子教到最後總是氣噗噗的!要不就是不管講幾遍,孩子就是沒有懂! 

老師想說,其實在我們幫孩子解決數學作業上的問題時,或多或少會夾雜我們大人自以為的認知和不知不覺的情緒反應。再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不是講孩子能懂的話,用孩子能懂的方法,我們急著希望能趕快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孩子的問題!殊不知,這些盲點會無形中障礙孩子的學習效率,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 

為什麼有些孩子到了最後,會慢慢逃避,甚至放棄求助於我們,因為幫也沒用啊! 

要想能幫上孩子,一定要掌握兩個東西,一個是孩子的心性,另一個是怎麼教!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心性、習性,老師也就沒法統一提供過去經驗分享啦!不過,就怎麼教方面,老師倒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重點~ 

 

一、 孩子怎麼教都不會,換方式或換人來教,別壞了你和孩子的感情

許多孩子會抗拒爸媽關心課業,大多是害怕爸媽生氣。 想想,在問題未獲得解決前,就得先讓自己背負大人的不耐情緒或責怪,想當然能逃則逃、能躲就躲啦! 

要避免自己將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老師會建議, 

(1) 先將孩子問的題目,先自行算算看、歸納出重點、然後揣摩孩子會卡住的地方,再請孩子就位! 

(2) 講解完後,抽離自己和孩子的接觸,讓孩子有沉澱思考的空間。 

(3) 當一個問題,再怎麼教孩子仍是不會。就先擱下吧!明天、後天、大後天都還是有機會的。 

(4) 若孩子始終不懂,就換換新的講法或找人幫忙囉!千萬別讓自己和孩子一直陷在僵局裡。 

 

二、 幫孩子解題,千萬別做好做滿,通通教完 

為何老師會這麼說呢?一來,這樣我們只是幫孩子完成功課,而不是真正幫他解決他所不會的。二來,久而久之,孩子會習慣依賴你的每一步幫忙才動作。等孩子到了高年級養成了慣性,那問題可就不好收拾了! 

老師提供自己在幫孩子個別解題時,會做的習慣動作,給大家參考參考! 

(1) 別急著擦掉過程,或許可以從中發現孩子的問題 

(2) 盡量讓孩子再用自己的方式來陳述題目 

(3) 以問代答,誘導孩子找出關鍵字及其對應的原理或方法 

(4) 舉簡單的例子,來幫孩子複習觀念並暗示問題核心 

(5) 會了~就擦掉重做唄!看看他能不能更快完成。 

 

三、學習不會一次到位,要刻意練習,請有頻率地練 

任何學習都有一個關鍵要素,是老師覺得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刻意練習。有了刻意練習,才可以讓學習轉換成直覺、轉換成能力!所以記得喔~ 

(1) 教會孩子了,就換聽聽孩子怎麼教您 

(2) 請孩子多多嘗試教教其他同學 

(3) 往後若遇相似的問題,不妨再複習強調一下 

(4) 若老師或同學有其他方法,請孩子試試分析比較喔! 

 

三不說完,換四要了!是哪四要呢~ 

一、要用自己的意思來呈現題目 

不管是利用畫圖,還是實物,甚至舉例子都行! 

二、要抓關鍵字 

抓關鍵字的用意是要連結能應用上的數學理論 

三、要歸納重點給孩子 

這一步是要強化孩子抓到關鍵字後,能再多清楚判斷運用的條件 

四、要簡化讓孩子強記 

東西越簡單,孩子當然也就越容易記住。記住了,不僅能迅速切入題目實際感受,還能在做的同時,又返回來記得更熟。這是老師在設計教法時,最花心思的地方喔! 

下面我們就來模擬看看吧!(題目是屬六年級上冊的公因數與公倍數單元) 

用長12公分、寬8公分的長方形紙片,想拼成一個最小的正方形,最少要用幾張紙片? 

(1) 遮起題目後,一邊畫圖,一邊敘述給孩子聽 

(2) 能找出關鍵字嗎? 

(3) 關鍵字衍生的情境,是要找公因數還是公倍數呢? 

(4) 為什麼會問最小呢? 

最後,老師想強調一下,教孩子數學或幫孩子數學功課,不要只幫他們解決眼前的問題喔!好的學數學步驟、好的作數學習慣,更是對他以後有大大的助益喔! 

 

Photo: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陳玉玲、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