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把小孩當成獨立個體,但又能適時管教?

現在很多孩子不論是對父母或是對長輩說話的態度,越來越沒大沒小,是社會風氣嗎?還是家庭管教方式?很多的孩子對父母說話像在跟朋友說話,你感慨嗎?

文│黃正昌、蕭胤程

沒大沒小
這天,早晨業師父在公園裡練拳,遇到正在晨跑的糖老大,兩人聊起天來,看到一對母子經過,母親幫兒子提著書包、便當袋,一邊還提醒著兒子下課之後去安親班、上英文課、要寫什麼、要念什麼、下課在哪裡等……兒子聽了回頭瞪了媽媽一眼說:
「你是有完沒完啊?一直在那邊囉嗦,不會煩嗎?我快遲到了,快一點啦!」
媽媽聽到孩子這樣說,馬上閉嘴不吭聲,兩人走遠後,業師父搖著頭對糖老大說……

業師父 時代真的變了,現在的孩子怎麼一點觀念都沒有。

糖老大 業師父怎麼突然這麼說?你說的是什麼的觀念?

業師父 現在很多孩子不論是對父母或是對長輩說話的態度,越來越沒大沒小,是社會風氣嗎?還是家庭管教方式?看到我們館裡有很多的孩子也是這樣對待父母,說話倒是像在跟朋友說話,這樣不是很奇怪嗎?我們總是教導孩子們,對於比自己年齡還要長的人,應對進退要有分寸,對長輩說話要有規矩。但看起來現在似乎不是這樣了,有一種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

業師父 糖老大,請問你怎麼看這樣的情況呢?

糖老大 在西方社會裡,很多小孩也都直接稱呼自己的爸媽或長輩名字,這對東方人來說好像是大逆不道或不禮貌的行為,但對一些西方人來說,他們對於「稱呼」、「稱謂」並不是那麼重視,所謂的稱呼、稱謂,跟尊不尊敬,尊重對方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名正才能言順嗎?

糖老大 我想提出一個想法,就是:如果我們拿掉了這些所謂的稱呼、稱謂,是不是大家都還是尊敬你?尊敬一個人是因為他的這個人,還是因為他是你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

西方主張「人皆生而平等」,不應該分地位上的高低。例如:雖然我是你的父親,但是我還是可以跟你像是朋友一樣的說話、跟朋友一樣的討論事情,所以相較下,這樣的親子關係相對比較親密,代溝的情況也比較小。

業師父 跟爸爸像朋友一樣的說話?

如果是在我小時候,應該會被家長罵沒大沒小,甚至被痛打一頓吧。所以西方這樣的相處方式,實在讓我難以理解。

不過你說的也是,因為這樣的相處方式,讓我跟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比較有權威的爸爸,相處起來總是覺得特別拘謹,心裡有什麼話也都不太敢跟他們說,更別說是開玩笑什麼的了。長大以後背負著他們的期望,卻覺得他們並不知道我到底在想什麼,我的理想、我的價值觀,也總是會為了這些事情起爭執與衝突。只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接受這樣的教育觀念,也就理所當然的接受了,對自己的孩子,好像也不自覺的沿用下去。

糖老大 我常聽到很多年輕人稱呼年長的人「老古板」;另外也會聽到很多長者或爸媽稱呼年輕一代「小屁孩」,其實就代表了代溝。當孩子跟我們漸行漸遠、不再無所不談、甚至覺得我們不懂他們,有時候是因為我們身為長輩或爸媽的不願意去融入他們,心理上如此,生理上也如此。例如「擁抱」就不是東方人習慣的相處模式,但擁抱確實是可以讓彼此無論是在身體、心理可以更接近的方式。

業師父 的確,現在如果要跟自己的父母擁抱,的確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感覺有些……說不出來的怪。

糖老大 可以看到,雖然西方人直接稱呼爸媽名字,彼此可以像朋友或兄弟姊妹一般的抱來抱去,但其實他們並沒有因此而失去了對彼此的尊重。你們所謂「沒大沒小」的這句話,通常是大人給小孩扣上的帽子,從來也沒看到對小孩用娃娃音說話的大人稱他們「沒小沒大」吧?

業師父 「沒小沒大」?哈哈,當然不會有人這麼說啊,因為這是大人想要接近孩子的方式,沒有什麼錯吧?

糖老大 是啊,這樣的確沒有什麼錯,就像你說的,這是大人想要接近小孩的方式,但我們換個角度想,「沒大沒小」會不會也是小孩想要接近大人的方式呢?只是這樣的方式,大人是不是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而給予孩子負面的批判或是責罰,只會讓孩子跟大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業師父 你的意思,是不是要我們大人去迎合孩子的價值觀與想法呢?若我們迎合了他們,接受了他們的態度與方式,這樣之後我們要如何管教孩子?


先了解才能接受
糖老大 我的意思並不是只是要去「接受」,而是要先去「了解」,不是總瞧不起或看輕孩子新的想法或做法,而硬是要灌輸大人的觀念給他們。

業師父,請問你現在還會看黑白電視嗎?

業師父 不會。現在都是液晶電視甚至投影機,畫質變得更好看了。

糖老大 還會使用撥號式的電話嗎?

業師父 不會,想用也找不到了吧,現在都用手機在打電話。

糖老大 那會用只有打電話功能的手機嗎?

業師父 當然不會啊,現在智慧型手機那麼方便,怎麼還會用那種「智障型」手機呢。咦?糖老大,你怎麼突然問這些問題?

糖老大 你會這樣的回答,表示你願意接受了這些新東西。誰想看黑白電視、誰想用撥號式電話、誰想用智障型手機……這些舊東西我們都不想用,願意去了解或是換新的產品,但卻讓我們的孩子回頭去遵守已經過時的舊觀念以及制約,這是非常衝突的。

業師父 但這是因為新的東西越來越好、越來越方便,所以我們才會使用。但是舊觀念是一些待人接物的根本,這兩者不能比較吧?

糖老大 舊的東西在發展出新的過程的時候,是不是會有一段時間會經過檢視、批評,後來大家使用或驗證,才會覺得東西是好的、進步的。例如手機,一開始以能打電話為基礎,慢慢地加入許多功能才變成現在機不離手的科技產品。但過程中是經過很多質疑的,耗電啦、體積太小而容易不見啦、那麼多功能反而影響人的注意力啦……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最後都是經過大眾的「了解」與「實際使用」才漸漸的接受,甚至到現在的依賴。

同樣的,很多的舊觀念,其實一樣是建立在傳統基礎的架構上,例如「尊重」這件事是原本就有的,經過時間的變化,把原本從上到下所謂「倫理」的垂直關係,轉變成人與我「互動」的平行關係,本來就會有很多的議論跟不解、甚至批判,但是如果一樣經過「了解」與「實際使用」,是不是也可以變成一種我們都可以接受的新想法,甚至也成為我們奉為圭臬的新觀念呢?

業師父 好吧!那我就試著來「了解」一下這些新想法,你請繼續說。

糖老大 謝謝你願意打開耳朵了解,我就繼續說囉。我們身為大人必須要學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要縮小自己的權力,一旦我們把自己的權力縮小了,孩子就容易靠近我們,我們也可以更容易知道小孩在想什麼;相反的,當我們想在孩子面前擴張自己權力,就像使用威脅逼迫方式的時候,你覺得孩子會願意親近我們嗎?

業師父 大人遇到有權柄的人的時候,都會不自主的退縮、不敢靠近,何況是孩子。但若一直縮小父母的權力,讓孩子太過靠近我們,會不會讓孩子騎到我們頭上,不聽從父母的管教,更失去了界線與分寸?

糖老大 這樣的靠近並不是說孩子會沒有分寸,而是因為相互尊重,而創造出一種在心理上獨立運作又可以與人合作的「人我界線」。
 

人我界線的重要
業師父 什麼是「人我界線」?

糖老大 人我界線就是說:我有我的隱私空間,但我卻又可以跟你在一起。例如:我可以跟孩子打成一片,但也可以跟孩子說道理;孩子雖然可以跟我打成一片,但也可以尊重我是爸爸給予他們的建議與指導。是可以水乳交融,但不表示我是可以被侵犯的,這在心理、在生理都是一樣。就像雖然爸爸跟女兒感情再好,都不會長大了還一起洗澡的意思。

業師父 那「人我界線不分」又是什麼情形呢?

糖老大 我舉個自己的例子。有天全家人逛街,我因為沒買我孩子想要的東西給他,他很不爽,就自顧自地往前走,我覺得他這樣氣呼呼地往前快走很危險,大聲叫了他,他卻覺得我在兇他,更生氣了,回到家之後,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就我說的例子來說,界線不分的情況是:我跟孩子有衝突了,兩個人心情當然多少不舒服,孩子回到家不理不睬,跟他說什麼他都當沒聽到;我也因為這樣,話也不跟孩子講了、晚餐也不給吃了、甚至連零用錢我也不給了。

如果是人我界線清楚的情況,我跟孩子有衝突,心裡不舒服了,雖然還在不好的情緒上,但孩子該回答問題他還是會應對;我也跟她說話、做晚餐給他吃,好啦,大部分還是我老婆做比較多,哈哈!

但是該給的零用錢也會給他。之後等雙方心情平靜後,再針對之前衝突的事情重新討論與溝通。這個就是有無「人我界線」的分別。

業師父 從你的例子裡面,我看到的是:雖然在衝突中,彼此都有情緒,但在相處上,該做的事還是會去做,不會因為衝突而不去做,是這個意思嗎?

糖老大 是的,沒錯。


摘自 黃正昌、董胤程《教養相對論:先懂孩子再懂教,當葉問遇到唐老大會問的13個教養難題》/布克文化
 

Image by Olya Adamovich from Pixabay

數位編輯:艾瑞卡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