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 從小開始

108課綱正式上路,宣告台灣的教育進入新時代,「適性揚才」將是未來十年教育政策的主旋律。如何陪伴每一個孩子都找到方向、做「最好的自己」,成為所有家長與教育工作者的任務與挑戰。 其中,多數人最關切的,是大學考試招生制度的變革。新課綱調降必修學分,強調適性揚才,不限定高三才分化。這也反映在考招新制上,未來愈早找到方向的學生,在升學時愈有利。也因此,108年入學的高中、職一年級,新生訓練、家長說明會的重點之一,是「學習歷程」。 學習歷程制度設計的目的,讓大學招生方向,從「看成績」轉向「看學生學習表現」,更強調學生的天賦傾向及學習熱情。其實,學習歷程不只是在高中、職三年才要重視,「順著天賦傾向學習」這個工程,從小就要展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當然不是局外人,而是要充分參與,陪孩子找到方向、看到自己的亮點。 《未來Family》最新的《學習歷程,從小開始》專刊,是108課綱系列報導的第五本,試圖探討最受師長關注的核心議題:「我的孩子、這個學生的天賦傾向何在」。畢竟,要在高中、職交出漂亮的「學習歷程檔案」,探索的歷程,如標題所言,要「從小開始」。

專題企劃│黃啟菱、羅梅英、林郡妙、陳培思

撰文│黃啟菱

108課綱上路後,多數人最關切的,是大學考試招生制度的變革。99課綱在高中階段,有很高比例的必修學分,強調延後分流、高三時才分化;新課綱調降必修學分,強調適性揚才,不限定高三才分化。這也反映在考招新制上,未來愈早找到方向的學生,在升學時愈有利。

108年入學的高中、職一年級,新生訓練、家長說明會的重點之一,是「學習歷程」。學習歷程制度設計的目的,讓大學招生方向,從「看成績」轉向「看學生學習表現」,更強調學生的天賦傾向及學習熱情。其實,學習歷程不只是在高中、職三年才要重視,「順著天賦傾向學習」這個工程,從小就要展開。

今年這批高中、職一年級學生升大學時,一般大學端的評量選才,將不再只以大型考試成績為主要依據,而會參考採用學科能力測驗(簡稱X)、分科測驗(簡稱Y)、綜合學習表現(簡稱P)等。科技大學招生制度不同,但同樣強調學習歷程。

以一般大學而言,P代表無法由大考所評量,但能展現孩子多方面實力或潛能的各項表現。包括高中時期的學習歷程資料,或是大學校系自行辦理之面試、筆試或實作表現等。未來在申請入學中,P的占比至少50%,可能比學測還高。

值得注意的是,申請入學目前已是大學最主要的招生管道,占比約有五成,未來比重也不會大幅調整;也就是說,對逾半考生來說,P將是大學入學關鍵因素。

 

大學校系也很在乎「你有沒有興趣讀」

中央大學是「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的前導學校之一,已開始為111學年度的考招新制做準備。中央大學招生組組長周弘偉說,如今大學招生的思惟已經有所調整,各校系除了在乎學生「能不能讀」,也愈來愈在乎學生「想不想讀」。換言之,考量重點不只是「你有沒有能力讀」,還包含「你有沒有興趣讀」。

未來的高中職學習歷程資料,對大學端的招生來說,如同現行申請入學管道中的書審資料,審查教授會希望從中看出學生「有沒有喜歡這個系」、「有沒有相關先備知識」等等。

以中央大學資工系為例,未來學習歷程中的「修課紀錄」,部定必修與加深加廣選修部分,就會看語文、數學與科技領域;至於校訂必修與多元選修對應學群,則會看資訊學群、工程學群與數理化學群,另外還要看相關的「課程學習成果」跟「多元表現」。

至於「學習歷程自述」的內容,則很類似現行的自傳與讀書計畫。周弘偉說,以資工系為例,自傳的審查重點在於「與資工系的連結」、「人格特質與能力」等,「會希望學生具體說明求學過程(不限於高中階段)與資工及程式領域相關之連結、說明自己哪些人格特質適合就讀資工系,或做了哪些準備而具備就讀資工系的能力等等。」

至於讀書計畫,周弘偉強調,學校會請學生具體說明為什麼想要申請資工系、高中期間已經做好哪些就讀資工系的準備,就讀後如何學習資工系相關課程、是否打算發展哪些課程以外與資工相關專業領域的能力等等。

透過這個過程,不僅讓大學校系可以找到真正適合的學生,也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究竟想讀什麼校系。

多元探索,國小階段就能開始

「學習歷程不是補習可以補得了的!」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說,其中關鍵在於自我的探索。依照新課綱設計,未來高中端的課程輔導諮詢,將由導師、專任輔導教師、課程諮詢教師等共同協助孩子,去思考自己的性向和能力如何與未來發展扣緊;至於國中老師,也要有生涯的引導,讓孩子去思考要選高中或高職。

甚至在國小階段,就能開始進行多元的探索。「國小的師資培育中,關於學生未來的生涯發展,就是必修,這代表小學老師也要能幫學生探究性向、摸索未來,」張新仁強調,新課綱讓課程更彈性、教學更多元,這都有利於孩子的自我探索,進而適性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當然不是局外人。張新仁建議,家長要充分參與,「已經不是要讓孩子讀哪幾本書的問題了,而是要陪孩子找到方向、看到自己的亮點。」

台北市日新國小校長林裕勝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除了傳統學科能力之外,有的孩子愛畫畫、有的孩子愛唱歌,爸爸媽媽可以提供孩子多元的探索情境,觀察看看孩子做什麼事情『眼睛會亮起來』。」

在這過程之中,大人別太過焦慮。「純粹提供孩子多一點嘗試的機會,例如參加各種活動、夏令營等,看看孩子有沒有興趣,如果有,再深入學習,」林裕勝提醒,重點是要讓孩子「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別人比」,畢竟教育不是工廠生產線,千萬別用同一套標準來看待孩子。

《未來Family》最新的《學習歷程,從小開始》專刊,是108課綱系列報導的第五本,試圖探討最受師長關注的核心議題:「我的孩子、這個學生的天賦傾向何在」。畢竟,要在高中職交出漂亮的「學習歷程檔案」,探索的歷程,如標題所言,要「從小開始」。

 

被動學習→互動學習→自主學習

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模式也有所不同,由早期的「被動學習」,到近期的「互動學習」,到如今的「自主學習」。

在被動學習模式,教育傳輸的內容與方向單一,學生直接接收老師所傳授的課程,每個學生的受教模式統一。

而互動學習模式,因為有電腦、簡報、影音等科技元素進入教學現場,老師與學生之間能雙向互動;到了自主學習模式,各種數位工具的運用更便捷,知識的更新速度也愈來愈快,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說明,就大學選才來看,被動學習時代,用聯考來檢驗標準化教育的學習成果,成為大學選才的唯一依據;而在互動學習時代,多元入學方案順勢發展,但考試仍有關鍵決定作用,學生難以全面適性發展;新課綱實施後,正式進入自主學習時代,大學選才將走向多面向綜合考量,更注重學習歷程,強調終身學習素養、通識跨域實作、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態度等。

108課綱推動「適性揚才」

108課綱正式上路,宣告台灣的教育進入新時代,「適性揚才」將是未來十年教育政策的主旋律,如何陪伴每一個孩子都找到方向、做「最好的自己」,成為所有家長與教育工作者的任務與挑戰。

教育之先,首重天賦的發掘與開展,然而,傳統的教育制度,不一定能讓每個孩子都走出自己的路。教育部長潘文忠說,「最近有調查顯示,27%的大學生覺得自己選錯了系,這是我們要嚴肅面對的議題。」教育應該要能幫助孩子,在成長階段就慢慢了解自己,而不是出了大學校門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樣的選擇、甚至後悔。

未來教育的思惟,要回歸學習者的特質與差異,教育的重點,則是要讓孩子能適性發展。

潘文忠強調,新課綱從制度面跟課程面來調整,就是希望提供更多元、更彈性的學習路徑。「比方說,新課綱降低了必修學分,增加更多選修機會,也在課程設計裡面,加進了更多自主探索的課程、彈性多元的課程,」他說,這都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適性學習,讓孩子更有自信

適性學習,是新課綱的核心重點。而所謂適性學習,台南市教育局局長鄭新輝說明,就是依照孩子的性向、興趣跟能力,做適當的學習規劃,引導孩子學習,獲得成功的機會。鄭新輝說:「台灣的家長常常重視孩子書讀得好不好、考試考幾分,但其實『全才』很難找,如果只把焦點放在學科表現上,會讓孩子容易有挫敗感。」

新北市教育局局長張明文則提醒大家不要急,「不要認為課綱上路,什麼問題都能解決,那是不可能的事。但這次的變革,適性揚才的目標明確,方向是對的。」只要認真的做,第一線的教育風貌必然會改變。

選擇所愛,掌握學習選擇權

台北市松山高中已在試行新課綱。松山高中學務主任張洸源舉例,近期校內學生就主辦了「世界咖啡館」活動,請來各校高中生討論「彈性學習時間要學什麼」,聚焦在「學習選擇權」。

討論中,有學生希望做職業探索,也有學生想走進社區、了解社會真實的問題與樣貌,還有學生希望能到大學修課。松山高中蒐集了大家的意見,做為開課的參考。張洸源強調,當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在煩惱如何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時,不妨反過來想:有沒有一件事,是能讓孩子廢寢忘食、渴望學習的呢?

正如人工智慧專家李開復強調,鐵飯碗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做你最愛的事情,才能產生最大價值」。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所愛、適性而學,將是未來教育的重大課題。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