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新課綱1】素養到底教什麼?課綱上路前,家長一定要理解的4件事

新課綱精神:「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新課綱的願景。一改過去只重視分數的學習,希望培養孩子成為具備「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的終身學習者。

八月底,108新課綱即將正式上路,第一批適用新課綱的小一、國一和高一新生,大約62.5萬人。其實不只是學生,爸媽也要跟著做好銜接的:孩子學的不同,爸媽陪伴方式也不同。

新課綱的實施,是台灣近半世紀很重要的教育翻轉,除了學校老師動起來,家長也需要調整,陪孩子面對全新的學習階段。值此新課綱推動前夕,對新課綱報導最完整的《未來Family》,特別整理出家長可做的六個銜接準備,幫助孩子順利接軌新課綱。第一篇要來講家長應有的四個新認知。

新課綱精神:「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新課綱的願景。一改過去只重視分數的學習,希望培養孩子成為具備「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的終身學習者。

過去的教育強調重複練習、背誦知識,但現今產業變化快速,人才的培育已經不能再沿用過去的思惟。國教院副研究員楊俊鴻指出,就像資訊軟體升級,培育人才方式也必須升級,否則無法符合時代所需。

新課綱打破知識為重的學習,轉為強調「素養」的養成。台北市教育局長曾燦金指出,「教育必須為孩子的未來做準備,」我們現在或許無法想像未來的工作世界會變得怎樣,而素養導向就是培養孩子面對未來挑戰所需要的「配備」,包括:知識、能力與態度。

重視核心素養已是國際趨勢,包括芬蘭的教改都朝此方向發展。面對新課綱,家長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是建立以下四個基本的認知:

 

認知1.把學習自主權還給孩子,讓孩子學會終身學習

過去教室的主角是老師,老師講、學生聽;新課綱上路後,老師要教給學生的不再是知識,而是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老師和爸媽要將學習的責任逐漸交給孩子,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讓孩子知道自己要學什麼、以及如何學習,學會「學習」這件事。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教育不該把孩子培養成「產品」,108課綱希望達到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體,能夠看見自己、了解自己,進而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把孩子的人生拉長來看,即使離開學校之後,也是一個「對人生有熱情,面對問題可以有能力解決」的終身學習者。

 

認知2.素養學習是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為孩子的未來好

很多家長一聽到素養就覺得頭痛,素養到底教什麼?過去老師教學幾乎就是講述、傳授知識,對孩子來說,考試就是學習的終點、考完就忘了,學校所學和真實生活是斷裂的。而素養學習強調的是,能夠將知識應用於生活中、解決問題,讓孩子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換句話說,以後學習不再只侷限於教室中,在生活情境中落實體驗、探究與實作。近年大型考試的命題方向也逐漸加入素養導向,有更多的生活情境題及學術探究題型(所謂的實驗題),取代過去死記零碎、片段的知識,希望孩子能夠靈活運用知識。

 

認知3.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學習的課表也不同

工業化時代以製造為導向,人才培育也趨於規格化,把每個孩子視為一樣來教,不強調差異化;學校的教學是套裝式的,每個人的課表都一樣、學的也一樣。

新課綱強調多元、適性,選修課程讓孩子選擇,每個孩子都能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性向選擇:喜歡科學的孩子可以選專題研究、加深加廣的化學課,有藝術天份的孩子可以修人文藝術、美術創作等,每個人的課表都不一樣。

 

認知4.升學不再只重分數,大學選才更多元

新課綱實施,高中的育才和大學的選才將串聯起來;孩子在高中所修習課程的方向,將和未來大學的科系銜接。在個人申請大學的管道部份,不再只看重學測考試成績,依規定「學習歷程檔案」和校系自辦筆試面試,加起來至少占成績50%。

大學招聯會強調,「多元」是全台所有大學對招生的共識。高一新生從入學開始就必須累積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包括: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等,這些學習歷程,將是大學選才很重要的依據。
 

迎戰新課綱系列報導>>:

 
 
 

羅梅英

資深媒體業工作者,現為未來Family雜誌副總監

 

Photo:PourquoiPas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