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規條是把雙面刃,從小要求完美的她,求學時心理受重創,「乖孩子」成了她擺脫不去的桎梏

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接納自己有時因為某些因素,無法百分之百做到,就是一個較為彈性的觀點。而這樣的觀點,不但較符合現實狀況,也會讓你在回應情境以及自己的內在時,不會只有單一的選擇。比如,現在當你的口水又開始分泌時,你就不會只是自責或批判自己,而會多一點理解與接納,甚至給內在受傷的自己多一點關心和愛。

作者:吳孟昌

與一位學生面談,她聊起了國中時期的一段往事。

當時,在老師、同學眼中,樣樣表現亮眼的她,是大家心目中的「完美」人物,這樣的形象為她贏得許多肯定與讚賞,但也同時招來他人的妒忌與輕蔑。在某次午休時間,由於她睡得很沉,嘴角不自覺的流了些口水,結果被某位目擊的同學惡意造謠中傷,說她午睡口水流得滿桌都是,甚至流到了地上。

謠言很快在班上散佈開來,她成了同學們私下嘲笑的對象,完美的形象因而崩壞,委屈與憤怒也不斷在內心蔓延。她向導師反映此事,期待大人能主持公道,但導師卻只將那位惡作劇的同學叫來,隨便問問事情的原委,便勸她別太敏感,好像一切都是她在小題大作,最後對方連一句道歉也沒有,事情就這樣草草了結。

表面看來,事件似乎落幕了,但她的內心劇場,其實才正上演到高潮。

她在無法原諒對方惡意的詆毀之下,開始同步譴責自己為何如此輕忽,以致他人有機可乘,讓她在大家心中的完美形象有了污點。她將別人無理的批評,轉化成內在的監控機制,命令自己不許隨便分泌口水,以免悲劇再度重演。然而,越是嚴厲壓抑自己的內在,生理的反應就越是劇烈,於是,口水分泌的量一天比一天多,導致必須不斷吞嚥,才能避免口水溢出,這樣反而造成她在與人對話或溝通時的一大障礙。

為此,她曾尋求諮商師乃至身心科醫師的協助,但不論透過晤談或藥物治療,狀況都不見好轉,而國中時期的自己,也就帶著未癒的心靈創傷逐漸長大,直到如今成為大學生。

「凡事追求完美」反成了自我內耗

我好奇她「凡事追求完美」的「規條」從何而來?與家裡的教養有關嗎?她說,小時候寫硬筆字時,媽媽都會在旁邊看著,如果不夠工整,就得擦掉重寫。久而久之,自己也就養成「龜毛」的習慣,而且發現用這樣的態度和方法做事,常常能贏得讚美,無形中也建立了自信心,因此就更加奉為圭臬。

我說:「這個規條為你帶來了許多正向的資源,讓你在求學過程中,成了大家眼中標準的『好學生』、『乖孩子』,但似乎也建構了一個堅固的框架,讓你受困在其中自我內耗,你有發現嗎?」

她說:「的確。但這似乎已經變成我性格中的一部分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說:「你不需要拿掉這個規條,因為它確實幫助了你,而且讓你擁有一種安全感。你需要的是更彈性的看待它,這樣在面對各種不同的生命情境時,你在應對上才能有更多的選擇。」

她若有所思、似懂非懂的看著我。我繼續補充:「你還是可以追求完美,但你也發現有時並不如意,不是嗎?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解讀這個狀況呢?從我的角度來看,你在那個事件上,仍然用規條很嚴厲的在審視自己,甚至把別人的惡作劇,轉變成力道更強大的自責。你的口水不斷異常分泌,其實是內在發出的求救訊號,而你不但不接納它,反而還指責它不可以如此。長期下來,心靈的舊傷無法被撫慰、療癒,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靜靜聆聽的她,默默的留著眼淚。

我說:「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接納自己有時因為某些因素,無法百分之百做到,就是一個較為彈性的觀點。而這樣的觀點,不但較符合現實狀況,也會讓你在回應情境以及自己的內在時,不會只有單一的選擇。比如,現在當你的口水又開始分泌時,你就不會只是自責或批判自己,而會多一點理解與接納,甚至給內在受傷的自己多一點關心和愛。」

這場對話結束後,女孩擦乾眼淚,笑著離開。從她的故事中,我看見家庭規條如何幫助一個人成長,卻也同時反噬一個人的生命。就如同一把雙面刃,如果善用它,諸多難題都能迎刃而解,若無法善用,反倒會把自己割得遍體鱗傷。我邀請她練習鬆綁規條,練習多給不完美的自己接納與愛,期待觀點的轉換,能協助她從陳舊卻堅固的「牢籠」中解脫,獲得內在的自由與平靜。


作者簡介│吳孟昌

六年級生,現為大學教師。在學習親子對話、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深覺安頓自我的內在,比鑽研外在的形式、技巧更為重要。深信唯有關顧好自己的心,才能與他人及世界產生美好的連結。

歡迎來到吳孟昌的心靈小舖,探尋自我覺察、連結他人/家人、安頓生命的錦囊

 

Photo by Martin Kníže on Unsplash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