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管思考與決策的前額葉皮質區,要到25歲才會發育成熟,家有青少年,爸媽多擔待

在青春期時孩子的大腦,正在進行篩檢與刪除的重大工程。掌管思考與決策的前額葉皮質區,要到二十五歲才會發育成熟,但管理情緒的杏仁核卻長足發育,使得青春期的孩子,在還不能好好理性思考的時候,先讓快速反應的情緒做了決策。

家中有青春期的孩子,親子常常都覺得好受傷嗎?

當長子在五年級開始出現情緒青春期的暴走時,一方面覺得錯愕,一方面覺得自己很冤枉。我在年少時代,不但沒有叛逆的青春期,甚至也沒有長過惱人的青春痘,為什麼這麼平順度過自己的青春期,卻得面對這麼狂亂的孩子青春期?

回溯自己的成長經驗,因為自己備受父母寵愛還有兄弟姊妹的關照,加上喜歡讀書,讓我生活得一直很順心、順利,沒有甚麼看不順眼,或是想要挑剔的事。


 

掌管思考與決策的前額葉皮質區,要到二十五歲才會發育成熟

那孩子呢?為什麼會突然情緒大暴走?我認真地閱讀著青春期孩子身心理變化的書籍,也藉此瞭解曾經青春,卻渾然不覺自己青春的那段歷程,原來都會有那些變化與困惱。

在青春期時孩子的大腦,正在進行篩檢與刪除的重大工程。掌管思考與決策的前額葉皮質區,要到二十五歲才會發育成熟,但管理情緒的杏仁核卻長足發育,使得青春期的孩子,在還不能好好理性思考的時候,先讓快速反應的情緒做了決策。

家中有青春期的孩子,親子常常都覺得好受傷嗎?也許你想起了自己青春期時跟父母的衝突和頂撞,也可以接受孩子現在的張牙舞爪;也許你覺得孩子比你年輕時更囂張跋扈,而更兇悍的給孩子教訓一下,但不管是那一種選擇,孩子進入青春期,正式宣告著孩子要慢慢地從對父母的依賴與依附,走向身心靈的獨立。你可以跟孩子硬碰硬,弄得兩敗俱傷再來療傷,當然也可以更溫柔的包容孩子表現出自己的個性;更理性的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負起自己成長的責任,達到兩方共好的雙贏。

青春期的孩子只會偶爾失控,在他失控的時候,父母只要忍住不要跟他的情緒起舞,暫時讓孩子安靜一下,否則父母憤怒的回應只會激化孩子更憤怒的反擊,這種玉石俱焚的事不需要在家庭上演。在平常的時候要多關心孩子,讓他覺得自己像個大人似的可以跟父母進行平等的對談與交流,孩子才可以在混亂的身心靈發育之中,釐清自己想要追求的到底是甚麼?現在流行的阿德勒心理學,就是把所有關係都看成是平等的關係,而要用正向鼓勵的方式溝通。

青少年時期,是一生之中情緒最躁動,心情最迷惘,功課壓力最大,人際關係最困惱的階段,要他們把擔心別人看見臉上多冒出來的青春痘的煩惱,變成可以靜下心來好好閱讀的定力,這需要的不是想得到卻看不到的魔法,而是大人的鼓勵與陪伴。

雖然人有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國籍與生活環境,但全世界的青少年都一樣,都渴望長大,都對愛情好奇,都對思考人生深刻議題的想法欲拒還迎,都覺得自己將來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存在之一,但是在目空一切的驕傲之外,還暗藏著多如毛髮的煩惱與苦悶,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完成甚麼使命?這個世界有人跟我一樣嗎?如果我突然死了,世界會有甚麼改變嗎?

青少年的想法既奇幻又浪漫;既空泛又大膽,雖然現在很多青少年沉淪在3C的圖像與影音世界中沉淪,但那些聲光與影像的刺激,只能填補一時的虛幻和迷離,孩子常常愈打電動愈煩悶;愈看電視愈苦悶,還是動不動就爆衝與發脾氣,因為表象的刺激很容易在滿足過後留下浮面的虛空與困惑。人生的大哉問,只有透過抽象的文字閱讀與親子的深度交談,才可以引領孩子做深入的叩問與思考。
 

作為青少年的父母,一定要多鼓勵孩子與陪孩子做這些事:

1、多閱讀優良讀物,不要只要求孩子看教科書,會讓孩子對閱讀反感。

2、花點時間跟孩子聊聊心事,有沒有甚麼困惱或覺得困難的事。

3、陪著孩子自理生活,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因為荷爾蒙的改變,會讓青春期的孩子出現體味,所以一定要特別注重衛生。

4、不要箝制或壓抑孩子,不然他會把精力花在對付你或欺騙你。

5、與其要求孩子做你希望他去做的事,不如引發他想去做的動機。

6、在孩子還沒談戀愛前,先談談談戀愛可能要注意的狀況,因為等到他栽進愛情裡時,你無法力挽狂瀾。

7、尊重孩子身心靈的獨立,讓他保有隱私與秘密,但要保持關心。

8、不說氣話、不羞辱、不嘲諷、不逞口舌之快,耐著性子跟孩子好好溝通,多傾聽孩子說話。

9、鼓勵孩子多運動,不但鍛鍊體力,也可以活化腦力,更可以讓心情變美麗。

10、不要熬夜。青少年憂鬱症有很大的原因是睡眠不足,我對孩子最嚴格的要求,就是正常睡覺,盡量不要熬夜。

 

青春期的孩子很苦悶,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讓父母很煩悶,大家都只能更耐著性子想辦法在燜熱的暑假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才可以相安無事,讓青春的活力燃燒,卻不要上升彼此的火氣。


生活是一場奇妙的探索與冒險,歡迎光臨臉書《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專頁。談談心、聊聊生活、感受生命中的高潮起伏與平靜美好。

 

Photo 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