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自律,學業、健康和成就都更出色!只要父母夠堅持,小孩養成自律的習慣,一生都受用

國際上許多功成名就的人,多半自律甚佳。台灣第一位米其林主廚江振誠,一天只睡四個小時,每天還要同時做很多事,他就是透過自律,不斷超越自己。江振誠認為,紀律就像健身,想要練出完美的體態,就要有規律、有計畫的鞭策自己,不斷累積,體能才會逐漸提高。面對人生的壓力或挫折也是一樣,有紀律的學習訓練,就能讓自己的能力愈來愈強。

自律比聰明更重要

每年學校放寒暑假,總有不少家長痛苦哀號:「校門關,比鬼門開還可怕!」面對假期的空檔,沒有學校幫忙看管,孩子能不能妥善的規畫安排,讓父母少操一點心,將是很大的挑戰。

許多專家指出,有大量空閒時間的寒暑假,正是讓孩子學習自律的好時機。以德國教育為例,他們相當重視自律,也非常注重個體的獨特性,德國的小孩平常沒有太多功課、寒暑假也沒有作業,不會將學習課程排得滿滿。因為小孩有「空閒的時間」,他們面對空閒,才會思考要做什麼,同時學會如何利用時間、管理時間。

 

「自律」比「智商」更能影響學業成績

國際上許多研究都指出,能夠自律的孩子,不僅學業表現比較好,在未來的事業成就和健康上,也更為出色。

美國賓州大學一項針對八年級學生的研究調查顯示,孩子能夠自律,不僅讓父母更輕鬆,自律的程度,也比智商更能影響未來的學業表現。

紐西蘭的「丹尼登(Dunedin)跨領域健康發展研究」指出,從小有自我控制力的孩子,在健康、財富、工作等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好,呼應了史丹佛大學的「棉花糖實驗」。

國際上許多功成名就的人,多半自律甚佳。台灣第一位米其林主廚江振誠,一天只睡四個小時,每天還要同時做很多事,他就是透過自律,不斷超越自己。

江振誠認為,紀律就像健身,想要練出完美的體態,就要有規律、有計畫的鞭策自己,不斷累積,體能才會逐漸提高。面對人生的壓力或挫折也是一樣,有紀律的學習訓練,就能讓自己的能力愈來愈強。

 

自律的三個層面

說到自律,一般人可能聯想到自我控制、意志力、勤勉審慎、自我覺察,或是負責任……等等特質。但所謂的自律,不只是循規蹈矩或事照章行事,而是能夠延緩一時的滿足,做出更好的選擇。

友緣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陳奕安指出,一個人是否具備自律的能力,可從下列三個層面來檢視:

1. 生活上能否自理以及獨立。

2. 是否能調整自己的情緒、想法及行為,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3. 是否考量到自己與他人,以及環境的關係,不會過度影響別人。

美國心理治療師艾美.莫林(Amy Morin)在〈教小孩自律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中提到:「教導紀律,不是要控制你的小孩,而是教他們學會控制自己。」自律的孩子更有能力面對人生的挑戰,更懂得如何管理壓力,即使爸媽不在身邊,也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中,自律顯得愈來愈重要。臨床心理師張黛眉觀察,現在的環境對孩子的挑戰很大,一方面是生活中太多方便的東西,無論想要什麼,孩子都可以立刻獲得滿足,因此缺乏耐心等待;另一方面,都會區的孩子通常被安排了許多學習課程,沒有機會探索自己或培養興趣,更沒有空閒時間,讓他們練習規劃和安排。

一個人的自律能力,與大腦前額葉皮質發展有關,通常會隨著年紀增長,變得愈來愈成熟。不過,大腦皮質發展是先天因素,父母本身是否重視自律,如何透過身教影響小孩,對孩子的自律發展更是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大腦前額葉皮質發展與處理壓力、情緒或威脅的能力息息相關,如果父母經常責罵、威脅小孩,不但會阻礙自律能力的發展,也會變相鼓勵孩子運用本能。

 

五個方法,培養孩子的自律力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呢?綜合多位專家的建議,我們歸納出以下五個做法,爸媽們不妨參考看看:

做法1. 幫孩子找到動機,啟動孩子自律

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教養科學」(Parenting Science)網站創始人葛溫‧德沃爾(Gwen Dewer)說:「孩子並不是無法控制自己,而是缺乏動機,他需要的是發現做事情的樂趣。」

他在〈教導自我控制:實證訣竅〉這篇文章中建議,培養小孩的自律能力,要將「必須做」(must do)的事情,變成「想要做」(want to)的事情。一個人有目標,就有了動機,自然會為了達到目標而管理自己。
 

做法2. 孩子需要有自己做主安排的空間

在自律教養的過程中,大人要看見的是「孩子」的「我」,不只是自己的「我」。因為有自我覺察,擁有決定權,才能真正走向自律。
 

做法3. 大人以身作則,是最好的自律教材

小孩出生後就像一張白紙,深受家長教育的影響,如果可以適時給予引導,從穿衣、刷牙、洗臉等生活層面,逐漸延伸到學習態度、人際互動等層面,就能幫他們養成自律的生活習慣。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洪蘭認為,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他們會透過觀察、模仿,再經過神經迴路的回饋(feedback),逐漸修正原有的動作。

孩子一有不對的行為,大人可以馬上糾正,讓這個行為的神經迴路,在還沒有養成固定習慣時就被阻止掉。無論孩子年紀多小,都可以透過這種方法教他規矩,學會自我控制。
 

做法4. 一次做好一件事,環境的塑造很重要

面對缺乏自律的小孩,父母總有一堆焦慮的問題,包括功課做不完、無法專心上課、人際衝突等等。對此,張黛眉說:「家長對於前額葉發展較慢的小孩,千萬不要以為口頭教導就夠了,必須透過引導、設計環境,讓小孩學習自律,一次只要做好一件事,累積自信心。」
 

做法5. 透過體驗後果,學會自我控制與負責

透過運用阿德勒學說的「自然後果」與「邏輯後果」,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律力。

「自然後果」指事件自然發生的結果。比如天氣變冷,小孩堅持不穿外套,可能會感冒生病。「邏輯後果」則是經由人為安排,讓孩子承受自己行為的後果,通常是指父母加諸於孩子的行為,比如吃飯吃太久,玩耍的時間自然減少。這個「後果」必須符合邏輯性,而且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不然就會變成懲罰。

親職教育講師澤爸分享,如果小孩忘了帶鉛筆盒、水壺或餐袋,爸媽千萬不要幫忙送去學校,而要讓他自己承擔後果,比如去跟同學借,或找其他替代品。感受不方便之後,才能學會為自己負責。

澤爸說:「我常常看到女兒把東西放在鞋子上,因為她曾經忘了帶某樣東西,自己經歷過幾次之後,就想出這樣的辦法,現在上課幾乎都不會落東落西了。」

關於自律,除了可以用以上五個方法訓練之外,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復教授也建議,父母可以從孩子唸小學開始,多跟他對話,引導他思考問題,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在討論問題時,不要害怕彼此觀點有矛盾或衝突,而是要引導孩子,學會辨別觀念的是非或真假,面對事情該如何判斷和選擇,同時知道,不同的決定會產生什麼影響,而且要對結果負責。陳復說:「真正的自律,與人的心靈覺醒狀態有關,需要給予探索的空間。」

只要父母夠堅持,一旦小孩養成自律的習慣,一輩子將受用無窮。

 

 

 

 

※更多「自律教養」延伸閱讀>>

做家事:善用幼兒天賦,在關鍵期教自律 

3C產品:掌握3大關鍵,引導孩子自律使用 

 

Photo By: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