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讓再大的難題都不再是困境,而是祝福

如果我們的社會能平等看待所有的性傾向,這些家庭就不會因為孩子是同性戀而衝突與分裂,所以我們需要更多教育與知識,讓更多人理解多元的性傾向,這也是本書出版的重要意義。

讓同志身分成為親子關係的祝福  ────諮商心理師 劉安真

當我看到作者貝蒂描述女兒艾倫在二十歲那年哭著告訴她:「媽,我是同性戀」時,我也忍不住掉下淚來。是什麼使孩子向深愛自己的母親坦露真實的自己時,需要如此膽顫心驚並哭得如此傷心?想到這些孩子出櫃前的掙扎與痛苦,真讓人心疼。許多同志孩子把「同性戀」這個身分深藏在心裡好多年,獨自承擔這個祕密,不敢讓父母知道,這個祕密也讓他們和家人愈來愈疏離,成為家裡的「半個分子」。原本親密的親子關係因為同志身分而斷裂,直到孩子終能鼓起勇氣向家人出櫃,才有可能重新拉近關係,但還是有許多孩子擔心父母的反應,不敢向家人坦誠自己的性傾向,只好終其一生與家人保持距離,雖然他們內心可能是渴望與家人更親近的。

當母親貝蒂聽到艾倫是同性戀之後,雖然感到極度震驚,但基於媽媽對女兒的愛,她擁抱了艾倫,「因為沒有任何母親會希望孩子受苦。」即便貝蒂來自保守的共和黨家庭,也篤信基督信仰,這些背景都對同性戀不太友善,但貝蒂仍基於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開始從圖書館借相關書籍來認識同性戀,努力學習在艾倫出櫃前她一無所知的領域。很幸運的,這些精神醫學與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幫助貝蒂理解同性戀只是人類正常的性傾向,並不是疾病也不是罪惡。而且,在艾倫出櫃之後,她和哥哥與媽媽更親近,家人間更能彼此扶持,他們也一同攜手努力打造平權的社會,身為母親的貝蒂更成為同志權益的倡議者,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同志與同志父母,這亦是我覺得本書最讓人動容之處。我相信家庭如果能接納同志孩子,對彼此是雙贏,如果無法接納,則常是雙輸。我們是否有辦法讓同志身分成為親子關係的祝福,讓家人彼此更親近的契機呢?

身為諮商心理師,我常有機會聆聽同志孩子害怕向父母出櫃的心情,有些孩子擔憂父母知道後無法接受、亦怕自己再受傷害;有些孩子則擔心父母難過,不忍心父母要因為自己而承受同性戀的壓力與汙名,他們寧願自己保守祕密,也不願意見父母難過。我也常聆聽同志父母的心情,大多數父母剛聽到時都極為震驚,有些開始反省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為何孩子會「變成」同性戀?有些則是擔心孩子的未來,憂慮同性戀這條路不好走,想知道孩子有沒有可能「變正常」?也擔心如果別人知道自己的同志父母身分後該怎麼辦?他們擔心別人用異樣眼光看待自己。父母常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些複雜的心情,難怪貝蒂以同志父母身分出櫃之後,好多人希望她把這些故事寫下來,因為父母親在孩子出櫃之後,面對外在的壓力真的好徬徨,好希望知道其他父母是怎麼走過來的。

當我在諮商室內聽著孩子的擔心與痛苦,聽著父母的焦慮與徬徨時,常感到無奈與心疼,因為孩子與父母都沒有錯,有問題的是這個龐大的異性戀體制。許多家庭因為孩子的同性戀身分而撕裂,父母無法接納孩子是同性戀,受傷的孩子也對父母感到憤怒失望。如果我們的社會能平等看待所有的性傾向,這些家庭就不會因為孩子是同性戀而衝突與分裂,所以我們需要更多教育與知識,讓更多人理解多元的性傾向,這也是本書出版的重要意義。

我誠心地相信同志家庭能因這本書的出版而獲得助益,其他人也能藉由閱讀本書而更理解同性戀。深深期待有一天,同志身分對所有的孩子和父母親來說,都不再是困境,而是祝福!

 

摘自 貝蒂‧德傑尼勒斯《親愛的艾倫:就算妳與眾不同,我只會愛妳更多》/台灣商務    

 

※延伸閱讀:

父母用相信和支持陪孩子勇敢面對困難,他就能走出獨一無二的成長道路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禮物

 

Photo:nastya_gepp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