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習慣跟孩子說「不要、不可以」,孩子只學會拒絕或被別人拒絕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難免會走上錯路、遠路、冤枉路,但這些判斷與決策的機會,是必要的練習與經驗,讓孩子慢慢學著做理性選擇,投資的成本小。但如果都在父母的「不要」中,幫孩子先做了決定,孩子失去了練習的機會,日後可能用「任性的賭」來做選擇,這樣無法想像的成本,父母能精算嗎?

你常常跟孩子說「不要」嗎?孩子自然學著習慣唱反調

長子讀小六時他的班導師問我說:「媽媽,祐亨說妳答應他可以跟同學規劃自己去日本自由行啊?」我說:「對啊!我為什麼要反對?」老師問:「妳為什麼會同意呢?」我說:「他連計劃都還沒有開始,我為什麼要急著反對他呢?」老師恍然大悟似的笑著說:「媽媽,我懂了!」

你習慣跟孩子說「不要」嗎?

以前在念書的時候聽過兩歲的孩子是喜歡說不要的「terrible two」,但長子在兩三歲的時候,不但很少跟我說不要,反而是給我很多建議。兩歲半的他說:「媽媽,要用看弟弟的眼睛看我」、「媽媽、我做錯的時候,要用罵的,不要用打的,因為罵不會痛,打會痛。」諸如此類。

弟弟在一歲九個月到兩歲三個月的這半年,還一周一次跟我和哥哥在音樂教室旁聽哥哥上課,半年課程結束後有一次遇上以前一起上課的家長說:「妳家弟弟真的好乖,好守規矩,那半年不吵、不鬧的上課。我有一次因為保母有事無法照顧妹妹,帶她一起去上課,不到十分鐘我們三個人狼狽離開教室。」

是因為我生到兩個天使寶貝嗎?其實只是我很少跟孩子說「不要」,因為我會帶著他們認識他們該認識的東西和狀況,而當他們有自己意見的時候,我會先讓他們清楚表達。

小時候為了讓他們認識火,我抱著他們去靠近瓦斯爐的爐火說:「這是火,燙燙!」也抱著他們把手放進冷凍庫說:「這是冰,冰冰!」

當孩子在上幼兒園對衣著服飾有自己的意見和搭配時,我尊重他們的穿搭,因為身體是他們自己的,他們要學會自己照顧。小學好多年我們不用買長袖上衣,因為冬天他們只穿一件短袖搭配運動外套,他們說不冷,雖然我看了難受還是得受,畢竟他們很少生病。

原來,我很少否決他們的建議或想法,他們才沒有模仿出習慣唱反調。

孩子是模仿著父母的言行舉止在長大的。你總是跟孩子說不要!孩子就學會不要!不要!不要
 

先接住孩子的想法,再給出意見

長子國一時說:「媽媽,同學和他的爸爸,找我在暑假去騎單車環島和爬玉山,可以嗎?」我說:「可以啊!」我們去買了適合環島的單車。後來因為暑假太熱,而決定改在國三會考後。爬玉山也因為兩個月都沒抽到排雲山莊而改成今年。今年他們四人小隊,終於成功攻頂玉山,俾倪台灣。

朋友常覺得我帶孩子好輕鬆,不是好輕鬆,是好燒腦。每一個孩子都磨人,每當他們丟出問題時,我會先接住他們的想法,再給出意見來代替反對或否決。

前幾天幼子要跟同學去六福村玩,他問:「媽媽,您覺得我要帶平板電腦嗎?」我說:「你去六福村是要去玩的,你要背著平板一路擔心嗎?」平板電腦是他自己存錢買的,我把問題丟回給他自己去做判斷和選擇。他玩回家後說:「媽媽,好險我沒有帶平板電腦,在玩遊樂器材時我都不用擔心包包會被撞到。」

當孩子在詢問你的意見的時候,即便你不贊成,也不需要急著投反對票,而是要耐住性子引導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利弊,學習去做選擇,當孩子知道自己有話語權,有選擇權,且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的時候,他怎麼有時間去反對父母呢?他的腦筋與精力,都要用在判斷與選擇上啊!

洪蘭教授在《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書中寫著:「嬰兒的智慧發展有五項指標:探索的慾望、自我控制、創造力、口語溝通的能力和解讀非語言溝通的能力。這五個能力共同的核心是探索,大人的禁止探索會扼殺孩子智慧的發展。」不要禁止孩子,而是要讓孩子盡情探索、盡量表達、學習做選擇。當父母習慣跟孩子說不要,孩子只學會被拒絕與去拒絕,卻不懂得思考與做選擇。

幼子出生後我在娘家坐月子,幫幼子換完尿片後我去上洗手間,回來後,我跟長子四目相對,眼神交換著彼此的驚訝與恐懼,但我馬上轉換情緒走過去,抱起被長子從兩側臂膀由後抱著鬆手後而有些滑落的弟弟,我說:「哥哥想跟弟弟玩啊?」他說:「對啊!」我說:「可是弟弟還太小,脖子還軟軟的,撐不住自己的頭。剛才媽媽換完尿片急著去上廁所,忘記把弟弟放在安全的嬰兒床上,謝謝你幫媽媽照顧弟弟,媽媽現在把弟弟放回安全的嬰兒床上,你去選一本喜歡的故事書,媽媽唸給你跟弟弟聽。」我接受眼前看到的狀況,解釋弟弟現在的生長狀態,還承認自己的粗心,同時感謝長子的幫忙,最後也找出我們可以一起做的事,讓那場意外圓滿落幕。

美國家族治療先驅薩提爾女士說:「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懷幼子時我常常跟長子說:「媽媽是為了你生弟弟的!」弟弟要誕生那天,會陪我去產檢的長子說:「媽媽,我們趕快去二樓拍弟弟的相片!」我說:「今天要去八樓把弟弟生出來!」弟弟出生後,每天引導著哥哥當小幫手,雖然他難免會調皮搗蛋,但我總是很認真的跟他說明和解釋,他才會變成現在能說善道的國中生。

孩子在小學時一直很好奇戴眼鏡是甚麼感覺?我說:「媽媽戴你們去配平光眼鏡試試看,你沒有近視時還可以選擇要不要戴眼鏡,但當你近視了就沒得選。」長子小四幼子小二時配了平光眼鏡後,從一開始的新奇好玩到後來終於發現戴眼鏡真的很不方便,現在長子的視力介於1.2和1.5之間。
 

引導孩子看見問題與作出選擇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難免會走上錯路、遠路、冤枉路,但這些判斷與決策的機會,是必要的練習與經驗,讓孩子慢慢學著做理性選擇,投資的成本小。但如果都在父母的「不要」中,幫孩子先做了決定,孩子失去了練習的機會,日後可能用「任性的賭」來做選擇,這樣無法想像的成本,父母能精算嗎?

下次當孩子的想法又差點讓你否決時,先停一下要說出口的「不要」,讓孩子先說完他的想法,再引導孩子去看他沒有想到的面向,也許,他自己就會發現障礙或缺漏,而知道要重新作規劃。

「不要」是直接否決孩子,代表你不信任他的能力和判斷,這不但內耗親子的能量,還可能讓孩子選擇說謊。但當你先接受他的想法,繼而引導他看見問題與作出選擇,卻是在幫助孩子學會分析與判斷。

當孩子又突發奇想時,不要想著他在找麻煩,要轉念想著他是在考驗你的耐心與智慧,這樣不是既有趣味又富挑戰嗎?教養孩子,真的是父母智慧大進擊的最佳良機。


生活是一場奇妙的探索與冒險,歡迎光臨臉書《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專頁。談談心、聊聊生活、感受生命中的高潮起伏與平靜美好。

 

Photo: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