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語言+素養,開啟未來教育新視野

108課綱即將在今(2019)年八月正式上路,從「學知識」變成「學素養」,讓很多老師、家長茫無頭緒。究竟素養該怎麼教?又該學些甚麼?跟過去有甚麼差異?要讓孩子繼續上補習班嗎?考試有辦法測出能力嗎?成為教育界爭相探討的焦點、也掀起新一波的教育翻轉能量。

素養教育及語言學習殊途同歸,都是在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已連續六年舉辦「未來教育國際論壇」,今(2019)年是在 6 月 3 日與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未來教育發展協會、tutorJr 共同合作舉辦「未來教育國際論壇─未來已來,改變看得見」,邀請到全球創新教育領頭羊─美國矽谷創新學校 Bullis Charter School(BCS) 創校校長 Wanny Hersey 來台分享BCS的教學計劃,並與台灣專家包括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洪蘭、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授柯華葳、未來教育發展協會副理事長、 tutorJr 總經理黃嘉琦,進行精采的教育高峰論壇,希望能匯集國內教育能量,接軌國際思維。


▲ 素養及語言學習在許多層面是一體兩面的狀態

論壇中,未來教育發展協會副理事長 & tutorJr 總經理 黃嘉琦特別以【未來教育:素養、語言、新科技】為題,發表她對台灣教育困境的長久觀察與建議。她開場就以麻婆豆腐這道菜作舉例,我們會知道要準備絞肉、蔥、薑、蒜等材料,這是知識;炒的時候要用甚麼樣的火侯、材料如何依序放入鍋內爆香、醬料分別要給多少,這是能力;享受備料炒菜的過程,則是態度。最後,上桌的麻婆豆腐能達到色香味都令人垂涎欲滴,享用時能將用餐時的情緒感受、味蕾知覺用文字、語句、表情充份適切的展現出來就是素養。因此素養就是知識、能力與態度的集合,有了素養,才能跟隨現在生活的快速變遷而調整,以及因應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

黃嘉琦透過簡單清楚的解說,讓在場者快速了解素養的意涵。她接著又指出教育部同時還要推動 2030 年讓台灣成為雙語國家,但台灣過往的英語學習方式慣以考試為導向,許多家長非常擔心孩子的壓力會因此越來越大。但黃嘉琦回歸語言的本質慢慢分析,她認為語言除了是溝通的工具,更是表達情感與困惑、連結彼此關係的方式,它其實就跟素養一樣,求的都是能在生活情境中真實應用,也能夠讓孩子能「探索、展現我是誰」,進一步去解決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難,並在社會運作裡貢獻自己的力量。這顯然不是補習或考試能夠處理的,因此家長們不用過度憂心,也不須把它們當成兩門學科,兩者究其本源,語言是生活的練習、素養是生活的應用,皆在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因此英文與素養可以合而育成,更能保有終身學習的興趣。

 

科技讓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

比爾蓋茲說:「傳統教科書型態已經要備淘汰了,新科技能夠讓學習更有效率。」英語能力和科技進步,確實解決了許多過去認為的教育難題,比如好老師太少、學生潛質不被發現、時間壓縮達不到因材施教、老師的才華無法被開發....等等。「試想,如果把學習場域開放到全世界,好老師是不是變好多?如果每位學生的學習歷程、學習反應能被逐一紀錄,是不是更容易發現孩子的特質?更能建立屬於個別學生的學習路徑?如果每位老師都有 AI 小助手,課程行政被濃縮精簡,也就能更有精神力氣規劃課程、創新教學?」

黃嘉琦認為,教育中最稀缺的資源是孩子的時間、最困難的事則是發掘孩子的潛能,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幫助下,AI 人工智慧、大數據、臉部辨識、VR 虛擬實境 / AR 擴增實境等技術創造出更多元的「科技賦能教育」的環境,將為教育帶來四種改變:師生擁有數字畫像(個人的教學/學習特徵)、教材轉化為知識圖譜、學生擁有智能學伴、老師擁有 AI 助手。例如把基礎知識碎片化成知識點,就能形成不同的模組因應每位學生的需要給予適合的課程。又或者孩子的學習反應能被紀錄、統計,老師就可以利用科技分析孩子的興趣與喜好,引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學習成就,實現因材施教的理想。

畢竟過去的教育比較像製造業的思維,一批批的學生被快速產出,事後卻被考試、被社會變遷給淘汰,這些孩子不知道要怎麼探索、理解、表達出自己,這才是台灣教育最大的挑戰。「每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素養教育就是期望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挖掘出孩子的獨特天性。而黃嘉琦認為的教育公平,不止是讓每一個孩子有受教權,還要讓他們都享有各自的學習路徑、學習軌跡,才能適才適性面對社會挑戰。她更希望未來教育是能達到「學習平行、領域平跨、社會平齡」的真平等。而提升數位自學力、線上教育、科技賦能教育則是學校、老師回應現代化與科技化世界不得不重視的議題,更將是未來十年翻轉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