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樂的大人養不出快樂的孩子,唯有媽媽的需求受到理解和滿足時,家才會充滿溫暖與愛

家庭中的每一個角色,其實都有它存在的比重和價值,如果今天任何一個角色偏離了,其他角色的排列也會或多或少出現問題。缺席的爸爸,是由孩子來填補,過多涉入的母親,造成夫妻失和,所以認清我們在家庭關係中的角色,不要佔據他人的位份,才有健康的關係。

滿巢期:增加「父母」的角色

如同我在本書一開頭提到的,在諮商過程中談及家庭議題時,許多人會談到與母親的糾結、對母親的怨懟與委屈、對母親的不諒解和厭煩,以及對母親的不捨和心疼。我經常在整理了幾次諮商記錄後,發現:父親的資訊怎麼缺少這麼多?並在下次的諮商中詢問我的案主:「你談論了這麼多與母親的關係,那你跟父親呢?」然後,他們通常會這麼回答我:「我跟我爸不熟!」

孩子誕生後,家庭階段就會從築巢期來到滿巢期;兩人除了伴侶、夫妻的角色,還會分別再多了父與母的角色,家庭發展任務也會增加「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不過,我們是從哪裡學會「當父親」與「當母親」呢?

這與我們兒時經驗中觀察到的父母角色和職責有關。但當夫妻關係不睦,或另一半在關係中缺席時(包含物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席),就容易導致其中一方伴侶角色的失落。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先生因為過度投入工作或無法回應親密關係,減少了在伴侶關係的投入,讓太太失落了「妻子」的角色。這可能導致太太將心力轉而投注在「母親」上,因而特別容易放大母職或全力關注孩子,卻也容易在教養中感覺挫敗或力不從心;又因為來自親密關係的滋養與協助不足,而容易有情緒耐受力差的狀態。

我曾有一篇文章在探討「失控的母親背後,是孤單的太太」這樣的現象,受到很大的迴響。

在我們的家庭文化中,很多人都將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我曾經為朋友開過一堂講情緒的課程,問了一輪來上課的學員們有什麼樣的情緒困擾。因為大多數學員都是我的朋友,因此我沒有介入做太多的分析。

殊不知,在場有四五位媽媽近日都有跟孩子相處的困擾。因為她們的先生我也都見過,所以便心有戚戚焉地說了一句:「我在實務工作的觀察裡,看到很多失控的媽媽,她們背後其實是孤單又感受不到支持的。」現場大家聽完後倒吸一口氣,瞬間沉默下來.......。

有時候這種孤單,是物理上的孤單,例如:先生遠在他鄉工作,實在情非得已;但更多的時候,是心理上的孤單—也就是先生沒有參與家務,太太也不認為先生需要參與,這種習以為常的文化造就「照顧孩子是母親的責任」,而逐漸讓先生邊緣化。還有另一種孤單是,意見分歧的兩造無法在教養上找到共識,一個人喜歡讓孩子自由發展,一個則希望多加約束管控孩子,而導致孩子成為兩個大人的戰場。

太太看見先生跟孩子衝突時會冷眼旁觀或煽風點火,先生看見太太跟孩子起衝突時,則會在一旁斥責太太:「不是早就跟妳說過了!?」

 

在孩子成為戰場的背後,是孤單的太太和不被支持的先生。

有時候,我們身為「父親」或「母親」的角色責任,會大到讓我們忘記當初成立家庭的初衷。因為愛而結合的家庭,「夫妻」關係其實應該擺在第一位;但在我們的教養文化中,「養兒防老」觀念背後的擔憂與恐懼,讓我們認為:如果沒有教好孩子,未來不只孩子有危機,自己也會有危機。我們因而忘記自己,也忘記了「夫妻」這層更是重要的角色。

仔細想想,在複雜的家族系統裡,太太擔任的不只是母親角色而已。如果放入家族中,還會有以下現象:

委屈的媳婦背後,是孤單的太太—因為先生成為夾心餅乾,或向來就站在母親那一方。

不睦的姑嫂背後,也是孤單的太太—因為先生要顧念手足,從小被教育胳臂不能往外彎。

當夫妻系統出了問題,所有在家庭中的次系統就會跟著出狀況。一旦最重要的愛與滋養的泉源出了問題,在所有次系統裡,我們就只能奮力求生存,或是加倍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價值;但卻在努力證明中,更加壓縮與另一半親密相處的時間。

然而也會有許多先生提出抗議,認為自己並沒有消失,而是千方百計地想要擠進母子或母女的圈圈裡,卻不得其門而入,總是被太太擋下來。太太認為自己才是哺育孩子、懂得孩子需求的人,先生在被排除在外、感到挫敗的情況下,只能將自己的心力投注在家庭之外的事務上。先生的挫敗感,可能來自於自己不管怎麼做,太太都不滿意。久而久之,這會形成惡性循環,讓先生在家中愈來愈邊緣;雖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卻難以再提供情感支持。

所以,愈是在管教上容易失控、過度關注孩子出現的各種行為問題,或是因為孩子犯一點小錯就過度責罰的母親,愈該回頭檢視自己與伴侶的關係,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請妳回頭檢視自己在親密相處上的需求,不快樂的大人,養不出快樂的孩子,唯有妳的需求好好受到理解和滿足時,妳才會成為家裡溫暖與愛的泉源和支柱。

同樣地,被親子關係排除在外的伴侶,更要重新去思考:你是否有好好進入關係中承擔起父親職責,並且願意去支持與滋養你的伴侶關係。如此一來,兩根家庭中的支柱,才得以穩健地存在。

摘自 吳姵瑩《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遠流出版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孩子大哭大鬧的後的討抱,是情緒勒索還是在討愛?

儘管是家人也需要給予空間和尊重 蕭敬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功課與人生需要去完成​

Photo:pexel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怡蓓、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