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不進前三志願別灰心,能提升孩子自信與動機的環境,或許才是最好的選擇

古人說:寧為雞首不為牛尾,這句話放在現代升學制度,其實也非常適用。多元入學的管道,其實正是要讓孩子們發現自己的長才,不要只是看分數,只為擠進名校,做一條小池子裡的大於,或許對孩子更有幫助。

大魚小池效應:當小池裡的大魚,更有動機

女兒基測成績落在PR65,就讀鄰近公立高中無望,只得在兩所私立高職間抉擇,兩者最低入學標準約PR65 跟PR40。最終,我們選擇了後者。許多同事都表示不認同:「為什麼不讀『好』一點的學校?」

重點是,什麼是「好」學校?

國小畢業後,父母送我進入一所「好」的私立國中,每年有近半學生可以考入臺中一中、臺中女中。我的成績一直在中後段打轉,念得很不快樂, 最後考上臺中二中。

「我想重考。」想重考並非瞧不起二中,而是沒考上想念的五專工業設計科。重考那年,我在國四班的成績維持在前五名。一輩子沒當過「雞口」,因此每晚讀書都處於亢奮狀態。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很天真,因為以前班上的前三十名都不見了,此刻我當然排到前段。

一年的「快樂學習」把我送進一中,一所公認的「好」學校,但英數不管怎麼念,月考都不及格。成了「牛後」的自卑再度重擊我,索性不念,數學更是完全放棄。最後,聯考數學只有十二分,斷了商學院之路,只能念私立大學文學院。

女兒在我分享求學經驗後,決定當「雞口」。

她國中時算數學會算到哭,上了私立高職後,因為學校降低難度,每天快樂算數學。女兒還曾替我惋惜:「爸,數學有邏輯之美,你很可惜,沒碰到能引導你的老師。」女兒的「亢奮」學習,很類似我讀國四班時的狀態, 也因此成績一直保持在班上前三名。她持續「亢奮」三年後,考入第一志願,二十四歲時已成為自信滿滿的高中老師。很難想像,才幾年前,她是個毫無自信的魯蛇學生。

所以,對我女兒而言,PR40 的學校,可能比PR65 的學校,更能給她「自信心」。

一九七七年,社會認知論學者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Self E_cacy)概念。自我效能又稱為個人效能(Personal E_cacy),可以用來衡量每個人達成目標能力的信念強度,還會影響他的選擇、抱負、熱情,以及毅力。翻成白話就是「自信心愈強,達成度愈高」。

班杜拉還發展出「認知基模」(Cognitive Schema),認為個人與外在環境會相互影響自我效能的形成;用這個概念來談牛津大學教育學者馬許(Herbert W. Marsh)一九八四年提出的「大魚小池效應」(Big-Fish-Little- Pond Effect)會很有意思。馬許發現,「小池裡的大魚」因為信心與學習動機較強,最後成就可能會比「大池裡的小魚」高。例如,美國後段大學排名百分之一的經濟學系畢業生,在畢業後六年,其出版成績,竟遠勝美國前五頂尖大學排名百分之二十五的學生。

我和女兒「自我效能」最高的時期,竟然是在社會排名「相對後段」的學校。所以,下次選擇學校或競爭場域時,別只以社會觀點為依歸。記得, 能維持自信與動機於不墜的環境,才是你最好的選擇。即使,那環境是世俗瞧不起的「小池塘」。

摘自 蔡淇華《青春正效應: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探索自我、友誼、學習、愛情、人生的50個夢想核爆點!》/天下文化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跟青春期孩子爭辯,其實往往辯的不只是真理,而是,誰愛更多一些!

孩子為什麼會想要傷害自己?其實孩子不是真的想不開,他需要的只是多一點關注的眼神

Photo:pexel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怡蓓、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