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不等於放生,父母要適時伸出援手;而不只是「餵養」一堆測驗卷,讓孩子對學習失去動機

自主學習不等於獨自學習。父母要適時伸出援手,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跨過學習困境。

有些父母堅信,在學習上完全放手,孩子會因為得到教訓、自己想辦法,終究有所突破。

然而親職作家彭菊仙卻持反對意見:「自主學習不等於獨自學習,放牛吃草對多數孩子而言是下下策。」對生活經驗不足的孩子來說,無法靠自己力量解決所有學習困境,如果父母沒有適時伸出援手,不但無法幫助孩子主動學習,反而會讓孩子溺斃在挫折裡,放棄學習。

要如何拿捏「幫助」還是「介入」?彭菊仙建議,父母可以檢視自己的目標:是為了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還是要取得好成績?

前者才是推動自主學習的動力。無論課業或其他才藝練習,彭菊仙強調,父母需要伸出援手的是幫助孩子跨過學習困境,而不是緊盯學習結果,責怪孩子不夠努力。當孩子陷入負面評價,只會選擇自我放棄。

 

把學習的責任和動能還給孩子

若孩子數學不好,爸媽十之八九會採取下列四個步驟:找數學補習班→買一大堆評量練習→考前專注溫習數學→考完只關心數學成績。父母希望孩子數學成績提升,遺憾的是往往徒勞無功,因為這些舉動都在告訴孩子:你的數學實在非常爛。

紅心十字會副祕書長李顯文指出,自己數學程度如何,孩子心裡很清楚,考試成績發下來就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為什麼還要父母不斷告訴孩子「你實在很不行」?

只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好的,「我是個很棒的學生,我功課當然也不能亂寫」,才會自我要求,往好的方向前進。對於課業學習,李顯文提供幾個技巧,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進而主動學習:

技巧1. 一口氣做到100%,很難;從1%開始,就容易多了。 對平常數學60分的孩子說「考90分就給你獎勵」,聽在孩子耳裡,父母根本沒有誠意,只是更打擊罷了。為孩子設定一個需要極度努力才勉強能達到的目標,孩子會因為不抱希望而根本不嘗試,又或是努力半天還是失敗,這會讓孩子得到一個結論:算了!我根本不行,努力也沒有用!

可及的目標才能鼓舞孩子。「這次考60分,下次考65分就能得到獎勵,」李顯文指出,「5分並非遙不可及,就看孩子願不願意努力。」當孩子發現自己可以達到預期目標,也會開始漸漸自己在內心訂下小目標,不斷前進。

技巧2. 我只是提醒建議,但你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修改。李顯文強調,功課是孩子的,無論寫得如何,爸媽都不該替孩子決定要不要重寫。例如看作業時不要嫌孩子字醜,而是找出一個好的字說:「哇,這字寫得很漂亮,都沒有超出格子!」這樣等於給孩子一個標竿:這個就是好,而且還是你自己做到的。

父母幫孩子檢查功課時,別直接指出哪裡需要訂正。「這題你要不要再看一下?我覺得答案有點奇怪」、「這行裡面有個字錯了」,不要省略讓孩子自己動腦找出錯誤的步驟。

技巧3. 是不是這個部分太困難?你是否需要什麼幫忙?孩子學習不盡理想時,先給孩子一段時間,看看孩子是否主動尋求協助。若孩子沒有動靜,必須由父母提出建議時,也要用點技巧。談話時先找出孩子最近值得肯定的部分,例如作業錯誤減少、字寫得更漂亮了。李顯文說:「所有讚美都讚美完,再問他:這階段數學是不是比較難?會不會比較辛苦?你覺得需要幫忙嗎?怎樣的幫忙?」

讓孩子在陷入困境時決定是否邀請爸媽介入協助,和一開始爸媽覺得孩子得多寫評量、幫孩子決定必須補習,是截然不同的。

 

孩子必須學習「要如何學習」

彭菊仙從兒子學習數學的過程意識到,孩子在學習時,必須經歷「想破頭」的過程。她指出:「如果一發現不會,爸媽立刻帶著做,孩子缺乏思考,只關心答案,沒有建立找答案的能力,以後依舊會在同樣的學習困境打轉。」

彭菊仙建議,可以藉由孩子比較擅長的科目,讓孩子自己摸索如何學習,不要一股腦每科都補習。讓孩子發現自己哪科能力不足,察覺自己需求,要求上補習班,這也是自主學習的一環。不要認為自主學習就是絕對不能去補習班,孩子是否主動要求才是關鍵。

宜蘭竹林國小老師蔡孟耘發現,孩子習慣被「餵養」評量和一堆測驗卷,對學習失去想法,「複習或是學習都該是要思考的,不是一直反覆寫評量就可以。」於是,蔡孟耘帶領班上三年級學生做複習計畫,考前給孩子一張複習計畫表,包括每個科目、考試日期、考試範圍、複習計畫、自我檢查及爸媽檢核。

孩子填好計畫後,蔡孟耘會每天陪孩子思考:執行時遇到的困難,為什麼做不到。例如「臨時有事怎麼辦」、「零碎時間適合安排什麼內容」等,並共同思考解決辦法。考完後,蔡孟耘再帶著孩子花時間討論:這個計畫表對自己到底有沒有用?為什麼?

隨著一次次練習,孩子對複習愈來愈有想法。蔡孟耘說:「後來也不需要我提供的制式表格,孩子就能列出複習計畫,掌握怎樣的複習方式適合自己。」

 

終結寫作業戰爭,從調整說話開始

對於每天身陷陪寫功課大戰的父母,3L幸福關係執行長林麗玲建議,可以先從調整自己的說話習慣開始,避免帶有威脅及評價的語言(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且一次只專注傳達一個訊息,免除孩子錯誤解讀的困境。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46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