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學後更有主見?父母開始管不了?三寶媽:家庭會議,讓孩子自己訂規則、更自律!

定期召開家庭會議可以讓孩子從小練習表達、理解,學會為自己負責及培育自律能力。

對很多的爸媽來說,每天早上催促小孩起床、吃早餐、出門上學,彷彿經歷一場家庭大戰。兼職媽媽張瓊文和楊浩林育有三子,大女兒念小學四年級、老二和老三是去年剛升小一的雙胞胎兄弟。以前三個小孩要分三趟送到學校,找到規律生活的方法後,現在姊姊和弟弟一起走路上學。

「從小跟孩子訂定規範是重要的,透過反覆練習及調整,有助於他們逐漸養成自律的能力,」張瓊文分享。譬如小朋友搭車時吵鬧,媽媽會先勸阻,屢勸不聽,就會要求他們下車,陪他們一路從下車點走到目的地。這是讓孩子承擔邏輯後果,因為媽媽提醒過「坐車不能影響到其他人,否則就下車」,走路時更能好好反省,改善注意不集中的問題。

 

決定底線並堅定的執行

堅持底線的祕訣是「說到一定做到」,但什麼是底線?有時需要父母和孩子充分溝通後才能得到,孩子的觀點也往往引人深思。

張瓊文回想,女兒剛入小學時,對寫功課很抗拒,加上書寫困難,經常花好幾個小時,每晚盯作業都是親子最尖銳的時刻。女兒甚至激烈的反彈:「不念書又怎樣?我就不能在社會上生存嗎?」當時諮詢很多專家,也花很多時間思辨,最後達成共識:「既然留在學校體制內,就照原本的規定走,寫作業是學生應盡的義務,但分數無法強求,盡力就好。」

決定底線後,剩下的就是執行。孩子寫作業有困難,媽媽就教她方法,每天陪著她逐項檢視。回家後先攤開聯絡簿,決定先後順序,規劃每個科目要花多少時間,接著把要寫的部分在簿本上圈出來,配合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節奏,寫完再請爸媽檢查,睡前一定要完成。
如果媽媽沒空,就換爸爸遞補上陣。經過一週又一週的反覆練習,成效慢慢浮現。女兒從原本丟三落四,到現在可以自動自發,甚至視當天狀況調整作息,這轉變花了3年時間。

 

用家庭會議訓練紀律

張瓊文坦言,為了維持紀律,生活的壓力很大,因為她是主要的執行者,神經緊繃久了會疲倦。孩子上小學後更有主見,有時管教上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感到很挫折。她說:「我後來接觸到阿德勒的學說,介紹家庭會議的方法,覺得能訓練孩子解決問題,也能分攤教養責任。」

去年6月,全家開始定期每週六或日晚上召開家庭會議,有時5分鐘、有時1個多小時,不只是父母,小孩也能夠參與,共同想辦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張瓊文指出,開會時先想想看,這一週家人中有誰值得讚美與感謝,將相關的心情表達出來,不但能緩和開會的氣氛,也提醒自己後續提出問題時,不要變成「誰怎麼樣、怎麼樣……」的批鬥大會。「召開家庭會議最重要的目的是解決問題,不是處罰。」

張瓊文說:「一開始,開家庭會議的秩序也不好,不參加的、笑場的、跳來跳去甚至爬上桌的。」儘管如此,她還是堅持召開。幾個月後,對失控的狀況很無力,便把「如何讓大家願意參加家庭會議」也當成議題端上桌。最後,孩子們想出的辦法是「開完會議吃零食,大家就願意來了」。

這個辦法巧妙的一次見效,不僅每次會議大家都乖乖參加,討論的效率也更好,就連小朋友自己聊到離題都會再拉回來,因為快快討論完才能吃零食。

張瓊文說:「由於權力下放,孩子自己訂的規則會更願意遵守,家庭摩擦減少,管教上更順利了。」透過自我承擔後果,特別是家庭會議中合法授權的邏輯後果,有效幫助小孩從他律轉向自律。

舉例來說,在家庭會議中曾決議,到長輩家做客要有規矩,因為長輩都會盡心招待,不要因安排和自己期望不同就不開心。如果沒有遵守的人,必須取消一星期的娛樂時間,改做家事和反省。有次家庭聚餐,雙胞胎哥哥仍然任性而為,回家後承受自己訂的「邏輯後果」,之後自我克制的能力提升許多。

同樣的,雙胞胎哥哥經常有起床氣,全家在家庭會議中增訂規則:上學接送,逾時不候;再發起床氣的,要為大家服務一週,做早餐、晒衣服、摺棉被……,邊做家事邊反省。孩子有了行為後果的體驗後,比較懂得自律負責。

張瓊文強調,同住一個屋簷下,每個人對自律的標準不同,不同的部分要靠溝通。會議是重要的溝通場域,而且大人和小孩都擁有平等的機會,學會同理別人,就會產生改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46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