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的孩子學自律:4個具體做法,培養重要基礎

自律必須從小扎根。國外研究指出,3~7歲是小孩發展自控力的黃金階段,10歲前達到較穩定的程度。因此,學齡前的幼兒教育是培養自律的重要基礎。

在學前教育階段,如何引導小孩逐漸學會自我管理,包括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將物品分類並放在正確的位置、能夠負責的完成一件事、與他人和環境有好的互動等等,這些基本的能力比學美語、才藝重要多了。

《未來Family》透過訪談多位幼兒教育專家,分享他們在教育現場的觀察與實務經驗,整理出四個值得參考的具體做法,幫助父母教出小孩的自律力。

 

做法1. 教導生活自理,踏出自我管理第一步

大人眼中的孩子,通常是年紀還小,什麼都不懂、不會,幫忙孩子才是稱職的父母?南海實驗幼兒園園長鄭玉玲談到,生活中處處都是學習機會與素材,讓孩子有機會透過摸索和操作學會管理自己是重要的,「大人要適度的放手、給予機會,當孩子受到支持及肯定時,便能夠建立『我可以做到』的成就感,亦能將行為內化為自我的重要價值。」

磊心蒙特梭利幼兒園園長李素真認為,生活自理是自律的一部分。小孩學會自己洗手、盛飯菜、進食、收拾物品、在不同時段轉換工作等,就是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又如小孩選擇在日常生活區練習打蛋、揉麵糰,最後必須仔細將使用的鍋碗器具全部洗淨,才算完成一件事的所有動作。

 

做法2. 融入對話討論,覺察他人、控制自己

在南海實驗幼兒園,小孩進入新的班級時,老師不會急著教新課程,而是花3~4週帶孩子共同建立班級規則,以及班級文化的經營。例如老師上課上到一半,小朋友想喝水或上廁所怎麼辦?如何約定不同學習區的操作規則?「很多事情不是老師說就好了,我們希望孩子也能清楚訂定班級規則的理由,」鄭玉玲說。

團體討論與對話是南海教學的一大特色,可運用在任何課程中,而且老師與學生是平等關係,不一定需要「舉手才能發言」。資深教師廖育霈舉例,有次一群孩子在積木區玩搭建,因為不想收拾而推倒積木,造成失控混亂的場面。老師當天就帶孩子進行團體討論,談談發生什麼事,該如何面對解決,大家重新達成共識。

老師透過柔性引導,讓每個人輪流發言,孩子不是舉手等著被點名發言,而是覺察傾聽別人說了什麼再做發言,也就是接收別人的訊息後再回應出去,這是相當高階的自我管理。

 

做法3. 反覆練習,從意志力來培養自律

李素真指出:「學習不一定是開心的,有意志力完成一件事,才能形成自律。」小孩可能在刷桌子、扣釦子或人際互動等方面做得不好,經由反覆練習,一旦撐過了,就會有信心持續做下去。「成人的引導很重要,也要鼓勵孩子勇於嘗試和實驗。」

李素真分享,每年8、9月新生剛入學,還不清楚班級運作,可能會發生吵架、搶東西等狀況,老師除了藉由團體討論或個別溝通來教導孩子什麼是適當的行為,也必須不斷的提醒及示範。例如要做到不罵人、不打人、好好說話,就可以把手掌交叉握起來,提醒自己不可以動手。

從意志力來培養自律,在磊心幼兒園的畢業活動達到極致。所有應屆畢業生都要挑戰台北市第一高峰——七星山。可以從家裡的樓梯開始練習,訓練自己的體能,為完成目標做最好的準備。

 

做法4. 維持自由與紀律間的平衡,兼顧個人發展及群體互動

蒙特梭利採取混齡教學、提供不同的學習區,每個小孩沒有固定的位置或工作進度,跟誰一起做,甚至選擇觀察什麼都不做,是小孩的自由;可是說話、走路或工作過程中不能打擾別人,則是小孩應有的紀律。

「如果有小孩在學習區晃三天什麼都不做,引導者要觀察小孩、引發小孩做事的動機,給予適時的介入協助。」李素真強調,尊重孩子不是隨他去,自由也不等於放任,老師在不強迫孩子的前提下,不妨運用同儕力量,邀請某個孩子加入另一個孩子的工作,兼顧個人發展及群體互動。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46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