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師:孩子,你不能連「被當的原因」都不知道?九成以上被當的學生都是因為「態度」!

每到期末,老師都比學生還緊張,耳提面命期末考佔分比例很高,一定要提早準備。上課不斷提示重點、關心學生唸書的情況,考卷也有一部份從課後習題、平時測驗卷中出題,為了不當掉你們,也不為難自己,我們很努力!

「老師,我想知道『為什麼我會被當?』」

學期成績揭曉,總會收到這種詢問。每當看到這樣的訊息,都很無言,甚至生氣。

「你怎麼會『連自己一整個學期的表現是如何?』都不清楚!?」我這麼回答。

「你知道『身為老師,我們有多不想當掉你嗎?』『可是我們又是多麼必須一定要把你當掉,你知道嗎?』」這是老師心裡吶喊的話!

整個學期的表現老師都看在眼裡

每到期末,老師都比學生還緊張,耳提面命期末考佔分比例很高,一定要提早準備。上課不斷提示重點、關心學生唸書的情況,考卷也有一部份從課後習題、平時測驗卷中出題,為了不當掉你們,也不為難自己,我們很努力!

老師的諄諄教誨有時只是耳邊風,上課趴在桌上睡覺的學生依然一睡不起,到了期末,邊上課邊偷偷趕其他科作業的也大有人在,還有一群人,還沒放假就已經開始懶散,期末考根本不準備,亂考一通,更不用提上課還在玩手機的,有時老師只是為了顧及全班,沒辦法一再中斷,只能在心裡無限翻白眼。

拿到期末考成績,明明佔分比例30%,比什麼都重要,分數卻硬是比期中考、平時考還低,想要從平時成績幫這學生加點分,一看登記表,一堆沒交考卷、沒交訂正的空白欄,或者低到不能再低的分數,讓人七竅生煙,更想扣分。

除了真的程度太差,分數低到無法挽救,不然,那些及格邊緣的掙扎,都是基於以下考量:

 

一、「態度」是一切!

其實,90%被當的學生都是因為「態度」的因素!

「態度」的問題表現在三方面:整個學期上課趴在桌上,連筆記都不願意寫。考試分數低無所謂,但完全不交訂正。上課吵鬧講話,甚至對老師不禮貌,破壞班級秩序,影響學習。

老師可以瞭解學生程度不好,但需要看到「你的努力」,聽不懂但願意聽、願意筆記,考不好但認真提問、訂正、準時交作業,不喜歡這一科但努力配合,不影響老師同學,甚至知道自己可能被當,很誠懇地先找老師討論,以其他方式補救,以上這些都是「態度」。

當老師要下生殺大權時,絕對會考量這學生整個學期的表現,而態度是一切。

 

二、或許「及格」不難?

科目即使困難,都一定有基本分可以拿。

以國文而言,手寫的國字形、音、義、默書都是基本分,大概都有30%。老師命題時都會兼顧平常上課內容,習作本、評量都是命題範圍,把考卷確實弄懂,一定可以再拿到一些基本分。課本是一切學科的基礎,把課本內容讀熟,就算放棄補充講義或變化題型,也一定會及格。

理科或其他學科也是如此。留意老師上課提示的重點,顧好基本盤,不求高分,但至少不會被當。

如果真的還是一頭霧水,考前請教班上成績好的同學,或直接去請教老師準備重點(當然,你平時也要認真,不是考前抱佛腳,大家會比較願意教你。)也是重要的關鍵。

 

三、那些尾數是9或0的成績?

沒有人想找你麻煩,沒有人想跟你作對,要嘛你態度不對,要嘛你成績實在沒辦法彌補,每一個不及格的背後,都是無奈跟苦心。

最後總成績結算出來,老師都會再權衡一下,讓分數好看一點。如果你發現總成績尾數是「0」,有可能是老師想讓你成績好看一點,幫你加到整數。相反的,如果成績尾數是「9」,甚至「57~59」被當,很明顯,就是希望你改正態度,有所警惕。
 

四、今天不當你,明天才是害了你!感謝當你的人,好好重新做人!

其實,老師完全不想當學生,因為一整天下來勞心勞力,還有一堆作業要改,問題要約談,回家後還得照顧老小,我們沒有時間體力再上重修了!

對學生而言,重修很花錢,一個科目的重修費可以買一雙鞋穿三年;重修花時間,放學或放假坐在那裡,再重複一次自己不喜歡的科目,何必呢?

老師要加分或減分,都很容易,但最後我們卻必須當了你,絕對是因為「今天不當你,明天才是害了你!」當你的學習態度不對,老師為了省事就讓你過了,結果才是害了你!我們希望被當是痛的,是有教訓的,是能夠透過重修的儀式,重新學習並檢視自己的學習態度!

可是,有些學生覺得「再繳一次錢就是大爺,只要重修一定會過」,來重修班一副老大心態,覺得是老師虧欠你,完全沒有反省!看到這樣的學生,都會覺得很生氣,「憑什麼有這種『繳錢就可以過』的錯誤思想?」「如果什麼都可以用錢解決,學校教育還算什麼呢?」

老師是為了讓學生有足夠學分,能夠拿到畢業證書,才犧牲休息來上重修的;重修是希望修正態度,補齊不足才存在的。如果大家都能從被當的根本原因修正,學習的情況絕對會改善很多,也不用額外花那麼時間金錢重修。

不論學生或老師,沒有人願意重修。

所以,從根本之道解決吧!拿出態度,從基本分開始,一科科讓、它、過!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