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忍耐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性格,倒不如說是父母在生活中仔細地將智慧教給孩子才養成的

有些孩子天生就有很強的忍耐力,但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為了讓自制力可以適當發揮功能,需要一點技巧。換句話說,忍耐是可以學習的。我會教我的孩子,忍耐有其理由和好處。而且,要引導孩子自己說出忍耐的理由。

文 / 池谷裕二

在家庭教育上,我最在意的始終是引導孩子以自己的能力,學會以下這些社會人的必備能力:

1看穿事物本質和規則的「理解力」

2看清未來,加以準備的「應對力」

3投資未來自己的「忍耐力」

比方說,在四歲之前培養出足以通過「棉花糖實驗」的能力,就是目標之一。

有些孩子天生就有很強的忍耐力,但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為了讓自制力可以適當發揮功能,需要一點技巧。換句話說,忍耐是可以學習的。

例如,在做棉花糖測試時,「不看」棉花糖就是很有效的技巧。移開視線,或是把它藏在桌子底下等,只要稍微下一點功夫就可以通過測試。

如果孩子無法自己注意到這些技巧,父母也可以教他們:「如果很想吃,只要把棉花糖藏到看不見的地方就好了。」這就是我所期望的教育方式。父母必須教給孩子這樣的智慧,而不是像學校在教的那種要搶在別人之前的知識填鴨。

大人也一樣,面對很想要、卻猶豫要不要買的東西,若抱著「再一次就好」的心情回到百貨公司,就很難控制想買的衝動。這個時候,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去看。這樣的生活智慧可以從自身經驗、他人的經驗談、教育或媒體來學習。

同樣的,與其說忍耐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性格,倒不如說是父母是否利用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仔細地將智慧教給孩子才養成的。

 

不只是忍耐,也希望孩子了解理由

能夠擁有忍耐力的基礎是觀察現狀的思考能力。

我平常和女兒在做的「約定」和「說明」,就是為了培養她自己理解,並加以判斷的能力。

比方說,「擦了防曬油→可以到外面去」這個約定,需要了解「為什麼要擦防曬油」。不是毫無疑問地乖乖聽從父母的話,而是希望她在理解「不擦防曬油→曬傷,等一下洗澡時就會覺得刺痛」這個原因和結果之後,變得可以忍耐。所以,我會很努力地清楚說明不是「想去玩→必須擦防曬油」,而是「洗澡時會很痛苦→要擦防曬油」,然後引導女兒,讓她也能夠說出這個理由。

如果平常就很仔細地加以解釋,孩子的理解力往往會超乎我們的預期,也會有堅強的忍耐力。

這個方法有時也能用來處理不要不要期。當孩子任性地說「如果不穿自己喜歡的鞋子就不去」的時候,就必須跟他說明,穿了那雙鞋出去會怎麼樣,比方說「因為下雨,喜歡的鞋子會沾滿泥巴」、「因為走路的地方不適合那雙鞋,腳上會長水泡」等等。然後,再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因為現在要去這樣的地方,這雙鞋子比平常喜歡的那雙鞋還要適合」。雖然有時會因此而遲到,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理解的次數也會跟著增加。

最初,或許是「因為爸媽開始嘮叨了,不聽不行」,但現在已經可以說出「因為這個理由,所以不行」。無可諱言的,父母也必須確實遵守自己說的話。

最不合理的就是完全沒有理由的忍耐。我會教我的孩子,忍耐有其理由和好處。而且,要引導孩子自己說出忍耐的理由。

為此,我非常重視的就是「開放式問題」。所謂開放式問題就是「為什麼?」、「現在在做什麼?」、「那是怎麼回事?」之類的問題。無法回答這些問題時,就切換成可以用「是」或「不是」來回答的「封閉式問題」。比方說,我會問「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去動物園嗎?」,讓她從「是」和「不是」中選擇一個答案。如果孩子回答「是」,我會問:「為什麼想去?」再度回到開放式問題。

當然,很多時候孩子會回答出一些不成理由、只是在同一個邏輯上重複的說法(因為想去所以想去)或歪理,即使如此,讓他們自己說明理由還是非常重要。而且這麼一來,父母的壓力也會減少。如果可以了解孩子「無論如何就是不要」,父母也可以針對這種情況來處理,可以避免不分青紅皂白地就把孩子斥責一頓。

 

摘自 池谷裕二  《大腦專家親身實證的早期教養法:讀懂0-4歲的嬰語、情緒與行為,讓父母用腦科學幸福育兒》/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全能的父母養出無能的孩子,什麼都幫孩子做好做滿是「害」不是「愛」

好習慣影響孩子的一生,「整理收納」是父母該教給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常規

 

Photo:Victoria_Borodinova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