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未來世代的學習空間,讓校園成為美感的記憶發源地

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從105-107年度共有65所獲補助學校,累積了許多激勵人心的案例。為呈現計畫成果,4月25至27日來到花蓮縣豐濱鄉噶瑪蘭族的新社部落,舉辦「2019校園美感環境再造執行研討工作坊暨藝術祭」,邀請獲補助學校進行經驗分享,並展開一場在地與國際文化交流的美感饗宴。

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從105-107年度共有65所獲補助學校,累積了許多激勵人心的案例。為呈現計畫成果,4月25至27日來到花蓮縣豐濱鄉噶瑪蘭族的新社部落,舉辦「2019校園美感環境再造執行研討工作坊暨藝術祭」,邀請獲補助學校進行經驗分享,並展開一場在地與國際文化交流的美感饗宴。

藝術季動員了新社國小全校及整個新社部落共同籌備,場地分佈在新社香蕉絲工坊、新社梯田、新社國小、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部落孩子和前來參與市集美感體驗的學生們,在綠油油的海梯田旁快樂奔跑遊戲,構成一幅自然美好的畫面。

新社國小也是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獲補助學校之一,於校園林蔭中規劃一條「哲學家步道」,步道設置引導孩子探索與發現的解說牌,讓孩子以新視角認識植物與昆蟲,透過五感去感受自然之美。學校以噶瑪蘭傳說為主題規劃課程,讓孩子走出校園、進入部落採訪耆老,也讓部落參與學校課程,引領孩子認識家鄉里山、里海的文化底蘊。

新社部落為了藝術季活動,準備精彩的市集展示及表演節目迎接來賓。新社國小學生和父母家人共持由傳統捕魚的魚筌所改造創意火把進場,帶來「我們是噶瑪蘭族」的歌舞,象徵家庭與文化的教育傳承。從屏東遠道而來的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帶來排灣族傳統歌謠及微電影。泰武國小賴慶安校長分享「古謠步道」的美感再造計畫,孩子透過參與發想及建造的過程來與空間對話,讓校園改造更有意義。

來自奧地利的鋼琴家穆貝爾,獻上他以臺灣意象和噶瑪蘭族古謠曲調為創作靈感來源的鋼琴曲 ── 「大海群山狂想曲」,更將樂譜贈送給新社國小,期盼透過國際音樂交流,啟發原鄉部落的下一代。


▲ 藝術季活動由新社國小開場,奧地利鋼琴家穆貝爾獻上創作「大海群山狂想曲」

 


▲ 藝術季市集有 lazing 生活文化展示,以及 lazing 生活文化體驗 DIY 手作。

 

與社區環境共構的開放校園,營造師生能共榮共享的空間

兩天共四場的執行研討工作坊,由計畫主持人臺中教育大學副教授顏名宏主持,邀請九所學校分享校園再造計畫的成果,並交流執行過程中的甘苦談。


▲ 研討工作坊各校參與者在新社國小合影

 

第1場  發掘環境與敘事特質的校園

宜蘭縣立復興國中的特色是少年劇團及舞蹈隊,為了提供更好的排練及展演場地,改造閒置空間成為星光實驗劇場及星光藝術廣場,期望成為學生孵夢與造夢的基地。

卓子文老師分享,星光實驗劇場利用廢棄課桌椅和書包作為材料,保留原有牆面的質感痕跡,讓空間也成為美感教育課程的素材,啟發孩子的創作靈感。第二期的星光藝術廣場,將表演空間帶到戶外,以流動線條打造空間韻律與動態感,造型優美的突起構造物構成更加自由不受拘束的五感體驗舞臺,也形成駐足討論的探索交流空間。

臺中市西屯區東海國小是六年前才創校的全新學校,目前人數已擴增到六百多人。林佳校長指出,東海國小的特色是在校園裡就可以體驗晨昏四季雲霧的自然美景,附近也有東海藝術街的美感教育資源,因此校園設計理念是將社區民眾帶入學校,也將學生帶入社區。

東海國小的校園改造主題為「山坡的交響樂」,以「起、承、轉、合」的概念打造能聽、能說、能看的校園空間,透過造型載具讓小朋友自由探索,並打開圍牆將民眾吸引進來,舉辦課程和音樂會與社區互動。

新竹縣芎林鄉五龍國小校園位在中央山脈山腳的客家庄,美麗景緻及藍染文化啟發美感教育的靈感。校長廖志崑提出「夢幻藍、魅力染」方案,打造有質感的藍染教室。教室以舊木細工打磨出溫潤的紋理與質感,在桌椅、門窗及燈光等細節融入大量客家藍染素材與元素,並以靛青的藍染色調統合整體校園色彩,將優雅的藍色調從校內延伸到校園外的社區。

有了這樣的空間,也讓學習與課程更加深化與活化,課程架構以藍染為主軸,結合科技、美感、創意,並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專屬app,架設網路學習平臺。計畫主持人顏名宏副教授回應強調,校園空間的敘事方法要有起承轉合,透過美感與敘事的思維來重組校園中的空間與動線;校園改造要留下令人感動的空間,透過這份感動使美學能量延伸至附近社區,讓美感教育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第2場  創造區域環境共構的校園

臺中市梨山國中小學位在雪山及中央山脈中間的山頭上,位於臺灣正中央,四周都是兩千公尺以上高山,夜晚滿天星斗、冬天會下雪,屬於極度偏遠學校。學區涵蓋臺中及南投,族群涵蓋各族原住民及閩南、客家、榮民,家長們以務農為主業。

經過三次的提案修改,洪永明校長與設計師賴忠賢最終決定以綜合教室做為美感基地,以山林美學為改造方向。打開牆面的落地窗引進高山美景,移除影響動線矮牆的室外走廊延伸成為教學空間,鋪上木質地板的陽臺變身戶外教室,改造後的空間除了提供社區展現插花、品茗等技藝課程的成果場地,也可以讓學校師生進行在地植物染、歌唱體育等多元課程,成為多功能的學習空間,提供了師生及居民與過去大不相同的課程氛圍。

下一步是將美感基地延伸到校外,第二期的規劃將影響視野的圍籬拆除,讓校園迎向開闊雄偉的群山,使整個校園連同遠山成為一個巨大的美學體驗教室,並將鄰近果園也納入為美感實踐場域的一部份。

霧峰國中杜敏學老師分享設置「霧峰美學教育館」空間打造的過程。作為美感教育種子學校,校門口正對面就是全臺唯一成功育種益全香米的水稻田,學校打開鋁窗與圍牆、以落地窗將綠油油的水稻田納入校園一景,讓孩子在校內即可擁有風起稻浪的美感經驗。學校將拆除後的鐵花窗以美感原理重構於室內窗櫺,回收運用原有鋁窗材料打造收納櫃體,學生很喜歡在這個空間上課,下課時間也會來這裡討論聊天、欣賞稻田美景。

校長謝龍卿以「稻香,西風,古道,遊子歸故鄉」為題,為美學館創作動人抒情的主題曲,讓學生體認霧峰文化與古道水田歷史,學校也與四健會及農會合作舉辦「稻香米食講座」,規劃美感跨校課程「稻米香食饗宴」體驗活動,學校透過美學館的改造,發展出以益全香米為主題的跨領域美學課程,成為臺中地區校園美感改造的精彩典範案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