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探索解決方法,從結果中學到教訓,才能培養出健全的能力

愛得健康的父母會明白,學習技能、犯錯、克服問題,對孩子來說都是必要的經驗;給孩子成長的機會,當他們奮力踮起腳尖、伸長手臂,才會知道自己也能學習新知、承擔風險。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探索解決方法,從結果中學到教訓,才能培養出健全的判斷能力。父母不會永遠走在孩子前面,幫孩子鋪好平整的道路;健康的愛,意味著訓練孩子做足準備,才能在充滿困難與挑戰的世界中活出成功人生。

文 / 簡‧尼爾森, 雪柔‧埃爾溫

H.史蒂芬.格林(H. Stephen Glenn)和簡.尼爾森在《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RaisingSelf-Reliant Children in a Self-Indulgent World,Prima 出版,二○○○。)一書中,整理出「關鍵七項能力」,包含三大觀念、四大技能,不論對大人或小孩來說,都是帶來成功、充實人生的重要特質。

 

關鍵七項能力:高恢復力、高效能人士的七種資源。

1.正確認知個人能力:「我有能力面對問題和各種挑戰,從經驗中磨練毅力與智慧。」

2.對個人價值感的健全認知:「我的人生有意義、有目標,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世界做出別具意義的貢獻。」

3.對個人力量或生活能力的健全認知:「我可以決定自己在人生中的行為,為我的行為與選擇負起責任。」

4.健全的內省和自我管控能力:透過自我評估、自制自律,管理自己的情緒。

5.健全的人際關係能力:溝通、合作、協商、分享、同理、傾聽,與人有效合作的能力。

6.健全的系統性能力:擁有責任感、適應力、變通能力,以正直誠實的態度處理日常生活中的限制與問題。

7.健全的判斷能力:擁有智慧與理解力,能基於倫理、道德原則做出判斷。

顯然不少成年人都缺乏上述特質,「愛太多」的環境也難以養成這些特質,那孩子究竟該如何發展出「關鍵七項能力」?

愛太多的父母有個症狀,那就是替孩子做好每一件事。從表面上看來,父母確實對孩子很好:孩子衣食無缺,享受無微不至的照顧,不必操心繁重的家務和責任,想要的東西應有盡有。但孩子學到了什麼?替孩子做好每一件事的問題在於,孩子可能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有位媽媽向家長課程求助,因為她的兒子老是忘記把便當、外套、作業帶到學校。主持人問她:「妳都怎麼處理這個問題?」那位媽媽回答:「我只好每天早上把他的東西載到學校,我不希望他著涼、餓肚子,也不希望沒交作業影響到他的成績。」只要這位媽媽還願意驅車到學校為兒子解決問題,這位小朋友就沒有必要學習組織能力,也不必要求自己自制、自律。如果媽媽願意放手讓兒子體驗寒冷、飢餓,讓他拿一次低分,孩子學到教訓的速度之快,鐵定連媽媽都嚇一跳。少吃一餐不會危及孩子的生命,一天沒穿外套不會害孩子得肺炎,把失敗當成學習機會,它就是生命中最寶貴的經驗。

必須在此強調,我們不鼓勵爸媽把不准孩子吃飯當成一種懲罰手段,也不應疏於照顧孩子。要幫助孩子探索行為的後果,父母親可以用同理的態度問小朋友:「你覺得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你會怎麼解決問題?」只需要簡單的問句便能達到效果,同時幫助孩子成長。

 

教導孩子需要時間與耐心,但大人要信任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一件事不僅能為孩子帶來莫大的鼓勵,而且每位爸爸媽媽都做得到,那就是教導孩子,讓孩子學習成功所需的技能。問題在於,教孩子需要時間與耐心,許多家長覺得不如自己動手替孩子把事情做好,或是一見孩子犯錯直接處罰,「在當下」看起來顯得簡單許多。一旦孩子認為凡事吵鬧、撒嬌就能使父母妥協,不必自己動手,或者只要接受處罰就可以不負責任,那可就傷腦筋了。

馬可是位單親爸爸,洗衣服對他來說是一場噩夢。他十歲的女兒葛溫老是不把髒衣服放進洗衣籃裡,馬可得翻遍衣櫃、床底,幫女兒把亂丟的衣服挖出來。不只這樣,葛溫是個愛運動的陽光女孩,回到家總是把又濕又臭的襪子隨便脫成一團,馬可實在痛恨幫她翻襪子。馬可認為他什麼方法都試過了:訓話、威脅,把葛溫的髒衣服堆在她房間地板上,葛溫都不為所動。她繼續我行我素,髒衣服和臭襪子愛扔哪就扔哪。到最後,總是爸爸負責把所有衣服收來洗。

一天傍晚,馬可向朋友抱怨女兒的壞習慣。朋友問他:「你為什麼要幫她收拾善後?」馬可發現他答不上來。葛溫的壞習慣根本沒有影響她的生活!馬可這才想清楚,女兒遲早要離家獨立,她一定得學會好好處理衣服。

那個週末,馬可找女兒坐下來談談,用冷靜、友善的態度告訴她:「葛溫,妳也知道我實在找妳的衣服找得很累,也不喜歡幫妳翻襪子。從今天開始,」他語氣溫和地說,「我只會洗籃子裡的衣服,如果妳直接把襪子整團丟進去,我就直接這樣洗。我沒洗到的衣服,妳要自己負責囉。我會教妳怎麼用洗衣機和烘衣機。」

葛溫看了看她老爸,翻了個白眼。「隨便啦,」她不以為然地聳聳肩。馬可說到做到。果然不出他所料,沒過多久,問題就發生了。星期一早上,葛溫悄悄跟進他房間問道:「爸,我那件麋鹿牌的長袖運動服在哪裡?我今天要穿!」

「我不知道耶,」馬可說,「妳有把它丟到洗衣籃嗎?」

「我不知道!」葛溫怒吼。「我又不會做這些事,平常都是你在弄!」她跑回房間,最後在書桌後面找到運動服。

「看來妳只好直接穿了,不然就是今天晚上拿去洗。」馬可同情地說完,便離開房間,繼續準備出門。他聽見葛溫在房間裡低聲抱怨,但忍住不去幫她解決問題。果不其然,當天傍晚,馬可準備晚餐的時候,葛溫在吧檯旁坐了下來。

「爸,今天早上對不起啦,」葛溫開口。「我有點失控了。你可不可以再教我一次怎麼洗衣服?我發現我最好的那條牛仔褲塞在床底下。」

馬可微微笑了。「好啊。過來這邊,我先煮義大利麵給妳看,來聊聊妳今天過得如何吧。吃完晚餐我再教妳用洗衣機和烘衣機。」

隨著時間過去,馬可發現,雖然父女倆偶爾還是會為家事吵嘴,不過選擇把技能教給女兒、信任女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他們兩人都有所幫助。馬可不再忙得心浮氣躁,葛溫也對她自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引以為傲。父女雙方在過程中都費了不少精神和耐心,但是長期下來帶給葛溫的正面影響,證明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關鍵七項能力:健康自尊心的基礎。

「自尊」是個捉摸不定的概念。大多數人都以為,只要獲得「良好的自尊」它就永遠是你的,但事實並不然。自尊心是一種來來去去的感受,端看我們身處何種情境,以及個人如何詮釋這些情境而定。與其採取許多父母、老師常見的做法,灌輸孩子「溫馨、空洞」的自尊觀念,還不如鼓勵孩子發展問題解決能力,建立面對挫折的自信心,才能教出心態健康的孩子。能力與自信不會從獎盃、讚美、笑容、過度保護的環境中無中生有,而是來自所謂的「勝任經驗」,也就是成長、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必須克服的挑戰。孩子必須學習實用的生活技能,父母也應該給孩子實際運用技能的機會。若是成功了,成就感便是孩子最好的回饋;失敗了,孩子也能從錯誤中學到教訓(犯錯的經驗,也是能力與自信的重要來源)。

愛得健康的父母會明白,學習技能、犯錯、克服問題,對孩子來說都是必要的經驗;給孩子成長的機會,當他們奮力踮起腳尖、伸長手臂,才會知道自己也能學習新知、承擔風險。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探索解決方法,從結果中學到教訓,才能培養出健全的判斷能力。父母不會永遠走在孩子前面,幫孩子鋪好平整的道路;健康的愛,意味著訓練孩子做足準備,才能在充滿困難與挑戰的世界中活出成功人生。

 

摘自 簡‧尼爾森, 雪柔‧埃爾溫《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2:姚以婷審定推薦,愛太多的父母,如何透過瞭解自己而改變孩子,培養孩子的品格與能力》/遠流 

 

※延伸閱讀:

全能的父母養出無能的孩子,什麼都幫孩子做好做滿是「害」不是「愛」

好習慣影響孩子的一生,「整理收納」是父母該教給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常規

 

Photo:Free-Photos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