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養,卓越來自於受人尊重,而非追求名利財富

台灣目前被推崇至極的不是學者、更不是官員名嘴,而是賣菜的陳樹菊和賣便當的莊朱玉女阿嬤。陳樹菊捐光了所有的錢、在菲律賓得了「麥格塞塞獎」的5萬美元,又全數捐出給醫院及需要的孩子;莊朱玉女更是賣「十元便當」賠掉七棟房子。兩者都是對社會付出、不求回報的「模版」。

坊間關於孩子教養的文章多如牛毛,想請問身為父母親的讀者們,您的孩子未來樣貌到底是如何?
 

參考模版決定孩子的發展

能對公眾發言都是擁有媒體近用權的意見領袖,他們引導了大眾思考內容,多半是教授、明星、官員、甚或網紅。但,這些人就代表成功嗎?雖說偉人能創造不可能的產業及生命價值,但大多數人的發展還是需要有參考模版,就像從小用「我的志願」寫作文,反思、探索未來可能是一樣的。
 

真正被景仰的是賣菜和賣便當的

問題來了,上述意見領袖要不毀譽參半、要不就是生活視野侷限,一路讀書讀到大,即便名號叫得出來、收入不錯,也不代表就是成功的模版。有趣的是,台灣目前被推崇至極的不是學者、更不是官員名嘴,而是賣菜的陳樹菊和賣便當的莊朱玉女阿嬤。陳樹菊捐光了所有的錢、在菲律賓得了「麥格塞塞獎」的5萬美元,又全數捐出給醫院及需要的孩子;莊朱玉女更是賣「十元便當」賠掉七棟房子。兩者都是對社會付出、不求回報的「模版」。

在價值面前,語言、收入成為多餘

既然如此,應該讓她們的論述成為孩子學習模版才對,可是媒體中不見她們被包裝成「TED大師」或是西裝領帶加套裝的「心靈導師」。

其實還有許多用生命在譜寫價值的人:「馬路活菩薩」張秀雄用七年擦了13萬面反光鏡、「拾荒人」趙文正35年捐400萬善款、印度老人Vishweshwar Dutt Saklani一輩子種下五百萬棵樹、Dashrath Manjhi用22年、一個人、一雙手,打通一座山,開出一條110米長10米濶的山路……

在偉大的行動者面前,滔滔不絕的雄辯及年薪百萬的收入似乎已經成了多餘的選項,只是這些「模版」始終沒被彰顯,反而被天下父母當成遙不可及的神話故事。
 

大、小寶終將走入社會奉獻的路、創造自己的模版

人的生命平均三萬天,終究難免一死。既然如此,大眾為何只看見追求「卓越」、「財富」、「好生活」的模版?而不是選擇價值、解脫與服務的奉獻之路?

很讓人欣慰的是,在廣播節目中,我訪問了走進偏鄉和孩子們一起出書的(大女兒)大寶關於未來規畫,她很肯定的說要走向社會奉獻!接下來(小女兒)小寶也將帶著她得過三個繪圖大獎的能力為偏鄉教育盡一份心力。

讓孩子活在有血有淚有感動的生命裡,懂得節制與責任,不也是一種可愛又有前瞻的選擇?做父母的任務不是只要傻傻遵守會講、會說、有鎂光燈的公眾人物所訂定的模版,而是要站在高點引導孩子找到生命價值與方向。錢不一定買得到尊嚴、財富也未必換得到一輩子的平靜與解脫,換個角度就會了解「成功」原來是自己界定的。

 

 

圖片提供:張天雄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