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與負責的能力,孩子會較有自信心,長大將能更勇敢於承擔具有一定難度的工作

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的培養很重要,但另一方面也啟發我們,中學生自己應盡早地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去嘗試獨立自主的生活,體驗成功的喜悅。只有在獨立生活的磨練中,才能刺激起成功的慾望。

文 / 林仁和

成就動機就是一種想要做好事情的動力,它與個人對自己的高要求、高標準有關,也與個人的高抱負水準有關。心理學家麥克萊倫(Marian McClellan)認為,人們的成就動機不但有利於個人的成長,也有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然後,在具有成就動機前提下,後天的努力讓成功如虎添翼。例如,勤奮學習的化學家海洛夫斯基,鼓勵孩子向命運抗爭的康福思以及隔代教養的成功典範的博勞格等都是好的案例。

具有高成就動機的孩子,生活內容豐富而充實,學習或工作主動積極,生氣勃勃,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有進取心,永遠不滿足於現狀;思維活動的獨立性、創造性強,富有競爭意識,自信心強,敢於承擔具有一定難度的工作,並力求做好,這些特徵都有利於心理健康。

另外,在學習上成就動機高的孩子比成就動機低的孩子學習得更快。但是,在簡單的規定好的課題中,成就動機高的孩子比較缺乏獲得成就的一般條件。只有在完成困難的事情時,才能獲得「成功了」的滿足感,這也才能顯示出成就動機的積極作用。所以,問題在於如何提出學習課題。因為成就動機與學習效率很有關係,所以必須提高成就動機,使自己具有取得成功的願望。那麼,如何提高成就動機呢?

 

一,進行獨立性訓練

要掌握成就動機,我們必須要能夠進行獨立性的訓練。麥克萊倫認為,個人的成就動機與其早期的獨立性訓練有關。他收集了八個較低文化水準地區的民間傳說,並分析了這些傳說中關於對兒童獨立性的要求與培養情況。結果發現,早期獨立性的培養與其成就動機之間有明顯的正相關。

心理學家溫特伯托(M. Winterbottom)的一個權威性研究,探討了兒童獨立性的培養與其成就動機的關係。他把二十九個男孩(八-十一歲)的成就動機分成幾個等級,並採用問卷法調查這些兒童的父母對其獨立性的培養,然後分析兩者的關係。調查中,他對兩個問題詢問得最為詳細。一個問題是要求每一位母親回答她認為自己的孩子從幾歲開始應該做以下的事情:

不會迷路。

開始探索。

在競爭中得到好成績。

自己結交朋友。

結果發現:孩子成就動機高的母親認為,兒童應該很早地開始獨立地生活;而孩子成就動機低的母親則認為兒童應該受到一些限制,不該太早獨立活動。

另一個問題是:

當兒童達到母親要求時,母親是如何獎勵他們。

結果發現,成就動機高的孩子的母親常使用身體接觸的方式,如擁抱或親吻。這項研究顯示,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的培養很重要,但另一方面也啟發我們,中學生自己應盡早地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去嘗試獨立自主的生活,體驗成功的喜悅。只有在獨立生活的磨練中,才能刺激起成功的慾望。

 

二,對自己高度負責

要掌握成就動機,我們必須要能夠對自己作出的決定高度負責。凡事要有責任感,成就動機高的孩子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接受任務的,一旦接受了任務,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努力去實現目標。對人對己對事沒有責任感的人,是難以有成功的機會的。

 

三,培養自我創造力

要掌握成就動機,我們必須要能夠培養自己的創造力。成就動機高的孩子不願意循規蹈矩,採取簡單重複的方法去完成任務。傳統心理學的效果律認為,個人在某件事情上的成功,就會反覆做同樣的事情。這條定律對於一般孩子來說可能是有作用的,而對於高成就動機者來說,成功不一定要重複做同樣的事,因為他們一心要想把工作做得更好,獲得更多的成功。由此可見,他們更有冒險精神與創造精神。

 

摘自 林仁和《寫給過度教養的一代:諾貝爾得獎者給父母的180個建議》/商周出版

 

※延伸閱讀:

成長的路很漫長,但只要有信心一直往前走,相信孩子一定會找到他自己的方向

父母可以是孩子背後支持的力量,但他的未來要自己負責,只有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他們才能享受真正的快樂!

 

Photo:feeeling_blue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