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戶外親子遊懶人包】跟著歐美親子背包客過暑假 10招教你野外育兒求生術

歐美爸媽經常帶孩子到野外登山露營,每年暑假還是必去行程,難道他們的孩子都是天使嗎?這不太可能,因為很多小小旅伴還不到1歲。其實,靠經驗積累、萬全準備,和激發孩子興趣的小訣竅,就能逐一克服帶孩子到野外可能發生的「恐怖情況」。本文整理國外爸媽野外育兒10大求生法則,提供父母參考。

兒子滿5歲了,暑假又快到,此時我已經開始幻想,和兒子一起背著簡便行囊,學歐美爸媽,走進野外登山步道,晚上還可以在黑漆漆的森林裡露營烤棉花糖吃…。只不過,這個美好畫面就連我都覺得,比較可能的情況是,兒子走到腿軟,陷入情緒崩潰的窘境…。

其實,我也奉勸各位爸媽,真的不要做傻事!

現實生活中,這畫面,不會太漂亮…。

但是歐美爸媽經常帶孩子到野外登山露營,每年暑假還是必去行程,難道他們的孩子都是天使嗎?這不太可能,因為很多小小旅伴還不到1歲。其實,靠經驗積累、萬全準備,和激發孩子興趣的小訣竅,就能逐一克服帶孩子到野外可能發生的「恐怖情況」。本文整理國外爸媽野外育兒10大求生法則,提供父母參考。

 

1.暑假戶外初體驗,從簡單登山步道開始

前幾次的親子背包客旅行(尤其是初體驗者),不要選擇太長、太耗體力的登山步道。父母要給孩子的是野外經驗,不是體能訓練。

另外,選擇有湖水、小溪、瀑布等有特色的登山步道,作為孩子的目標。如果孩子想停下來探索,別急著催趕他,畢竟登山「過程」才是最好玩的地方。

 

2.給孩子充裕的時間探索

孩子是天生的探險家,到了野外,一定什麼都想撿、想摸。父母不要怕髒怕煩,大自然就是孩子發揮想像力和好奇心的最佳場所,給他們足夠時間,盡情探索。

 

3.事先預想各種情境 做好充足準備

這點不只是針對帶小孩,預備在野外露宿過夜的爸媽,對於沒帶小孩的登山人士,也是非常重要。

攜帶十項登山必備物品 (定位導航、防曬用品、保暖衣物、照明用品、急救醫護包、升火用具、維修工具包、營養補給品、水)、孩子必須用品(例如溼紙巾、防蚊液);增添孩子探索野地樂趣的物品,例如放大鏡、望遠鏡、相機等等,有助孩子更融入這趟旅程。

 

4.野外洋蔥式穿法

就算是暑假,山區氣溫偏低也多變,建議爸媽替孩子準備四季衣物(短袖、長袖、薄夾克、發熱衣、羽絨衣、帽子、雨衣),視情況穿脫;就算沒下雨,雨衣也能充當防風衣。鞋子以防滑舒適為主,視登山步道難易度選擇一般球鞋或登山鞋。帶一套備用衣物,因為孩子探索過程一定會沾到泥巴或弄濕。

 

5. 階段式休息 補充體力水分

孩子體力耗盡就會容易失控。父母可以帶孩子喜愛的不同種類點心,在登山過程中多安排幾次休息時間,讓孩子補充能量和水分。別小看這幾分鐘的休息,可以讓登山旅程走的更順暢,還能做為鼓勵孩子多走幾公尺的動力。

 

6. 讓孩子輪流做領隊

平時都是孩子聽爸媽的,但是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高的時候,若拿到主導權,一定非常開心。讓孩子在登山過程中輪流當領隊;若行程裡只有一位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輪流。孩子會更樂在其中,父母還能藉機培養孩子領導、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 利用小遊戲激發孩子動機

沒有一個孩子不愛玩,那就讓登山過程變有趣吧!引導孩子把專注力放在周遭環境而不是還要走多少路。例如,注意一下周圍有什麼昆蟲是平時和爸媽一起看過的?有沒有發現故事書裡常提到的螞蟻窩?數數路上出現幾種不同種類的花朵?或是進行一場最大、小、胖、圓的植物搜尋競賽?都能讓登山過程變的很好玩。

 

8. 多鼓勵 孩子更能相信自己辦的到

即使孩子走的不是特別快,父母也不要吝於在過程中鼓勵孩子。適時讓孩子知道,他很努力、很強壯、很擅長登山…,點出登山過程中連他自己都沒發現的長處。有時孩子只需要你的一句話,就會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

 

9. 善用機會 建立孩子的環保意識

讓孩子在登山途中隨手撿起自己的垃圾,是訓練孩子愛地球的方式。外國爸媽會和孩子玩淨山遊戲;就連孩子探索過程中隨手在地上挖的小洞,也會被要求把泥土填回去。落實「走過不留痕跡」,身體力行愛護大自然。

 

10. 定期野外親子遊 孩子就能漸入佳境

很多外國父母致力於讓登山健行成為一種家庭傳統,每個月都去幾次,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何外國孩子到野外登山露營都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如果受地點和時間限制,選擇一個不會太遠又適合孩子的登山環境,固定一段時間就去。或許幾次之後孩子也能漸入佳境,爸媽也可以放心多了。

 

※延伸閱讀:

營隊懶人包: 全台營隊情報特搜 + 挑營隊、搶營隊密技+ 行前提醒 一次看到飽

一個留法台灣爸爸的新鮮親子暑假建議:沒有目的地玩
 

Photo:Yogendra Singh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