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 下課花路米>整團平均11歲的孩子到泰國、尼泊爾、澳洲獨自壯遊:台灣囝仔能力超乎大人想像!

不論是到國內還是國外的小背包客,一趟旅行下來,都分別體驗了什麼是打工換宿、路邊攔車、料理三餐食材、當沙發客、冒冷風攻頂看日出…。旅行的磨練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團隊互助的重要、即時關懷的溫暖;了解自己的長處、坦然面對自己的短處、重新認識自己;並且感恩珍惜生活的一切,從一顆蛻變的心再出發。

21個10~13歲孩子的小壯遊
打工換宿、路邊攔車、當沙發客,發現另一個自己

2018年9月到隔年3月,正當其他同學還在和書本搏鬥的時候,一群來自台灣北中南的21位孩子,揹起行囊,道別家人,當起小小背包客,深度走訪國內外六個地點。最遠抵達澳洲最南端小島,塔斯馬尼亞;最艱苦的前進南亞神秘古國,尼泊爾。

這也不難想像,為何公視『下課花路米』節目,在今年4月推出的全新「小小背包客」系列,要將它取名為「壯遊闖天下」。但與其說「壯遊」是克難式的旅行,倒不如說,這群孩子通過旅行的歷練,看見另一個自己。

首先,這21位年齡只有10到13歲的孩子,全都是第一次「自己」出遊冒險。部分孩子不只到了嘉義東石、台中雪山,或宜蘭龜山島,還二度出國挑戰泰國、尼泊爾、澳洲自助遊。語言隔閡外加文化衝擊,任務難度自然是倍增。

甚至,有幾位出國的孩子坦承,初次當「導遊」為旅伴規劃2至3天的行程,求好心切的心情讓他們備感壓力。而旅途中的住宿、三餐、交通和旅費分配,也全都得自己張羅,真的很不容易。在長達將近兩週的國外旅行中,製作單位還會不時丟出「即時任務」,例如找到某某景點才能換取晚餐或住宿等等,考驗孩子團隊溝通和應變能力。

雖然說每一場背包旅行,都有一位主持人和工作人員同行,但是大部分時間,大人只是陪伴、保護,並不會主動救援幫忙。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真正突破自我設限,獲得體制外的另類學習。

 

踏出舒適圈  挑戰數個「第一次」

詠婷,12歲,是位個性開朗、親和、熱心的樂觀女孩。去年10月初結束3天的宜蘭自助行之後,12月初她和兩位新旅伴再度前進尼泊爾,挑戰9天的深度自助旅遊。3位小背包客都是第一次離開爸媽的保護傘,但是詠婷讓人印象很深刻,因為和同年齡的孩子比起來,她平時生活自理經驗較少,旅途中「被迫」嘗試很多第一次。

例如,第一次自己綁鞋帶、剪指甲、洗頭髮、開御飯糰、騎腳踏車…。在這許多的第一次中,也包括跟著隊友走4天3夜、忍耐低溫、攻上海拔3210公尺的普恩山頂看日出。但詠婷爬山經驗少,過程中數度身體不適、差點被工作人員送下山。但回憶起來,詠婷心中特別感恩。感謝有旅伴的鼓勵,也感謝這趟旅程,讓她看見唯有堅持,才能突破關卡。

 

拋開3C 用心「感受當下 」

于寧是和詠婷一起到尼泊爾的旅伴之一。13歲,個性獨立、凡事有計畫、大方不怕生、旅程中能用簡單英語跟當地人攀談或問問題。

于寧負責安排前3天的行程,出發前就知道當地網路不穩、旅遊資訊不足、交通混亂。雖然已盡全力規劃,行程中還是遇到司機因為景點太遠拒載等等問題。許多不順利卻也讓于寧體會,有時計畫趕不上變化。

遇到問題想辦法克服,但旅程中的各種未知經常讓于寧和旅伴措手不及。有一次他們回到民宿,心想終於可以煮碗泡麵果腹,沒想到房間沒有煮水器,當地的習慣是得向民宿老闆購買,小小一杯熱水還不便宜。3個人樓上樓下跑了好幾回,終於吃到泡麵。說起來有點好笑的窘境,卻讓于寧思考,「是否我們平常不以為意的小事,對別人來說卻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另外,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時,于寧特別注意到大街上許多賣棉花糖的小孩,年紀大約只有6、7歲。他們各自扛著比自己高出一個頭的棉花糖竹架,不時奮力的追著觀光客跑,想要賣掉一根才幾塊錢的棉花糖。當下那一幕,讓于寧頓時感到自己特別幸福。

 

重新思考「金錢」的價值

彗新,11歲,11月份挑戰台中雪山自助行,今年3月和新旅伴們前往澳洲塔斯馬尼亞14天。第一天抵達目的地之後,製作單位發放3千澳幣給孩子們當零用金,沒想到隨即又宣布他們必須租一輛露營車,才能進行接下來的行程。

當三人發現租一輛露營車就要花掉1600澳幣,等於是超過一半零用金的時候,心裡吶喊著「好貴」,但彗新也意識到,若是沒有露營車,接下來到各個景點他們恐怕都得步行,晚上還得露宿街頭。

如何將零用金發揮到最大效益?是這三個孩子旅行中最棘手的課題。三位小背包客竟然在第二天的行程中為了晚上該不該花錢租小木屋這件事,爭論了一個小時。一趟旅行下來,三個人對於如何省錢、把錢花在刀口上,有了深刻體悟。

 

團隊溝通之前 先要有同理心

彥緯,13歲,今年1月前往泰國9天。在三位小背包客中,他年紀最長,是大家心目中的暖男。他的另外兩位旅伴,一位是非常獨立自主的女孩安榆,另一位是學習能力非常快的亭又,兩人各是11歲及12歲。

三人其實在一碰面時就激出了「火花」。包括剛到了泰國機場,安榆和亭又就為了捷運的標誌是哪種顏色起了口角。好不容易抵達泰國當地,三人還要挑戰在沒有主持人的陪伴下,靠著一張泰文地址和手機導航,尋找住宿地點。

因為旅費有限,安榆為了省錢堅持步行。當導航帶著三人來到高速公路時,他們再度為了該不該坐計程車這件事起了爭執。11歲的安榆最後竟堅持先向路人詢問抵達目的地大概的計程車車資,才同意坐上車。

旅程中安榆和亭又雖然經常意見不合,每天相處下來似乎也找到彼此溝通的默契。當夜深人靜、錄製感言的時候,孩子們跳脫白天煩躁、焦慮的心情,也能冷靜面對自己的不足,體諒旅伴的辛勞,彼此溝通想法。也發現唯有「多聽」,才能減少摩擦,順利完成任務。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很多人說,旅行是幫助沉澱心靈、豐富眼界的良藥。對這21位孩子來說,這趟自助行恐怕不會是最療癒的,但絕對是刻骨銘心的。

不論是到國內還是國外的小背包客,一趟旅行下來,都分別體驗了什麼是打工換宿、路邊攔車、料理三餐食材、當沙發客、冒冷風攻頂看日出…。

旅行的磨練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團隊互助的重要、即時關懷的溫暖;了解自己的長處、坦然面對自己的短處、重新認識自己;並且感恩珍惜生活的一切,從一顆蛻變的心再出發。

孩子的極限到哪?很多時候超乎父母的想像。

 

※延伸閱讀>>

父母不焦慮〉喚起孩子動機,在學習路上自助旅行

不是每個家長都有閒有錢陪孩子過暑假,不須用別人的價值觀,丈量自己的能力
 

 

照片提供:公視《下課花路米》

數位編輯:陳玉玲、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