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想要傷害自己?其實孩子不是真的想不開,他需要的只是多一點關注的眼神

某些孩子在青春期,出現情緒波動的現象,有些甚至會自殘,傷害自己的身體。遇到這種狀況,請記得帶孩子就醫,並安排心理諮商,讓孩子解開心中的結。某些心理諮商師甚至歡迎親子共同參與,讓父母也看看自己的內心,是不是有什麼需要改變或調整的,在親子共同的努力之下,才是避免孩子傷害自己最根本的辦法。

當孩子出現自我傷害──存在與消失之間的生命選擇

之一

教室裡起了一陣騷動,小艾拿美工刀往自己的左手腕割了下去,頓時鮮血直流。周圍的同學們發出尖叫,現場一片混亂。

小妍向前制止,但是小艾激動地往自己的手腕又劃了下去,一刀一刀的,尖叫一聲又一聲。

「趕快去叫老師!」小妍大叫。坐在窗邊的小羽趕緊跑出教室,去老師辦公室求救。

小艾激動地雙手抖動著,小妍按住她的傷口,「趕快,誰身上有手帕、衛生紙,趕快拿來。」

「又來了,煩不煩啊?每次都來這一套。」「要割要劃,幹麼阻止她。每次都是這樣,閒著沒事幹麼傷害自己。有本事就用別的方式啊!」「拜託,割腕又不會死。」「我割故我在,難道這就是刷存在感?」「人不輕狂枉少年,要割就讓她割吧!不要阻止她啦!」一旁有幾個男同學很不以為然地說著風涼話,你一言,我一語的。

「你們這些臭男生,在旁邊叫什麼叫!統統給我閉嘴!」小妍激動地咆哮起來,男同學們頓時安靜下來。

趁小妍不注意,小艾又朝自己的手腕重重地割了下去。

這不是小艾第一次傷害自己。

某個晚上,她第一次拿美工刀往自己的手腕劃下去,那一次的刺痛,讓她縮了手。

第二次、第三次,再用力劃下去的時候,她的尖叫聲引起門外媽媽的注意,並用力推開了門。

眼前,女兒手上鮮血汩汩流著,讓媽媽驚嚇不已,立即抓起衛生紙幫女兒止住血。這是小艾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呵護。

小艾深深明白,在家裡,並沒有辦法獲得爸媽關注,他們的目光總是落在弟弟身上。自己就像占著空間的紙箱,在這個家裡,只是等待被回收。

她覺得自己像是塞滿了不必要的、過期的東西,從來不覺得在這個家裡有什麼重要性或意義,連自己到底算不算家裡的一分子,她都非常懷疑。

然而,自從那一次她用刀子劃傷手腕,有些關係似乎開始改變了。

此後,她不時就對著自己的手腕一道一道劃下去。望著手上的割痕,她多少是在渴求:「如果可以,請多看著我。」

小艾雖然自我傷害,但是她從來沒有想過要死。

她很清楚自己做這件事情,背後的理由是什麼。她知道只要一絲絲的關注,縱使帶來身上一些些疼痛,她也感到暖暖的滿足。

 

之二

她,一躍而下,這次終於結束了生命。

對於身旁的人來說,這一躍,不是第一次。但可以確定是她的最後一次。

有時,家人與她不經意地目光交會,從眼神中,可以看到她的茫然與迷惑。

在學校每回與老師、同學擦身而過,彼此都只是禮貌性地眼神注視,微笑,點點頭。

大家多少知道與這女孩的互動不能給予太過言語的刺激,因為任何隻字片語,都一定會擾動她內心那不安的靈魂。

這一次,女孩縱身而下,年輕的生命就此劃上句點。是一種了結,是一種解脫,或是在那當下的念頭,驅動了她必須死亡的信念。

 

意中心理師說情障:憂鬱症

自我傷害不全然是憂鬱症。然而,在憂鬱症的兒童、青少年身上很容易發現,這些孩子時常浮現死亡的念頭。有些孩子只是一些意念出現,有些則是有一些自我傷害的舉動,有些卻已擬定具體的自殺計畫。

我經常在想:一個孩子選擇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短暫的生命,在那當下、在那之前,他心裡到底在想什麼?到底他遭遇了什麼樣無法解決的生命難題?我們周圍的人,為什麼沒有察覺到他們的痛苦?

一個生命的自我了結,對於當事人來說,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訊息以及意義?我想,真的只有當事人自己才能了解。甚至或許永遠也沒有答案。

結束自己的生命,到底難不難?也許在那關鍵的零點零一秒,因為一個念頭,就此做出定論。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多少都會有那麼幾次不想再繼續活下去的念頭存在,但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想不開?而有些人有機會重新來看眼前的事物?

 

情緒行為障礙的輔導與教養祕訣

避免二度傷害

孩子出現自我傷害行為時,家長在處理過程中,有時還沒搞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就出現強烈的情緒反彈,甚至於責罵孩子,限制孩子的行動,而造成親子之間更嚴重的衝突,使得問題更加惡化。

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當他出現自我傷害的舉動,在他的內心裡,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或許當事人自己也茫然而不知所措,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做出自我傷害的動作。

有時,自我傷害所帶來的疼痛,反而讓當事人感受到存在。生理上的痛苦,對有些孩子來說都是小事,情緒上的痛苦才更難熬,而這是周圍的人實在無法了解的。

 

留意不同的自我傷害方式

面對孩子的自我傷害,首先基於安全的原則,至少別讓他繼續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當下以「能夠減少不必要的刺激」為主要原則。

每個孩子的自我傷害行為類型不盡相同,我們試著從分辨傷害的程度來思考,例如從最輕微的到最具致命性,在這不同程度裡,也決定了不同的介入方式。

比如在國、高中常遇到拿美工刀割腕、劃手,如果是在教室裡發生,行為本身的致命性相對較低,因為出現的地點是教室,現場人數眾多的地方,相對較為安全。

需特別注意的是比較危險的舉動,像是上吊或跳樓,因為這兩者往往會造成當事人出現立即性的危險。當自我傷害成功,很容易立即造成當事人的死亡。

特別留意有些孩子選擇燒炭的方式。燒炭是要經過深思熟慮的,也就是說,這些孩子想死的意願非常強烈。第一次沒有成功,經過一段時間後,當他想要再進行自我傷害,這時的成功機率就會非常高。

對於有些選擇跳樓的孩子,可以發現他們有時候會特別注意四周高樓大廈的部分,因此也必須非常謹慎地留意,這些孩子是否常常逗留在一些高樓附近。同時,留意他是否總是一個人,呈現獨處的狀況。

面對孩子自我傷害,父母往往陷入不知所措的狀態,在自己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情況下,很容易對孩子產生強烈的情緒,甚至於給予指責,但這只會讓問題更加惡化。

當下,我們需要優先處理的是當事人的情緒,而不是探究其中的理由。適度的陪伴,有助於讓當事人平穩度過這些危險階段。

此外,要關注出現自我傷害行為的孩子當下到底是如何思考。是衝動?還是問題和困擾缺乏適當的出口?是否已經沒有任何活下來的意願?這些行為是否只因想要尋求他人注意?或是透過這樣的行為,來宣示自己的立場?

 

留意想死的絲絲訊息

想死的念頭,不斷在當事人心裡面出現,但周圍的人只是不斷告訴他,「想開一點,你這樣子太不負責任了。你看你自己,一走了之,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帶給身旁的人多少痛苦?一定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當然知道。

問題是,在那當下,他根本就沒有其他選項。唯一的解決問題方式,就是讓自己離開這個世界,離開這個痛苦深淵,而不會再給周圍的人帶來麻煩。

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被引導過該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當孩子沒有出口,自我傷害或許成為了唯一的一條出路。

有些孩子可能浮現過想要自殺、不想活了的念頭,這個念頭的出現往往是一剎那,如果身旁缺乏家人、朋友的陪伴,缺少可以傾訴的對象或溝通的窗口,在這種時刻,當事人很容易陷入危險的處境。

摘自  王意中《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寶瓶文化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粘爸:我那個年代的「親情」

教育不用照書養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無法複製,大人請先觀察孩子天生的氣質

Photo:pexel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怡蓓、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