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太 push,其實你正在失去很重要的東西......

父母親的教養應該到什麼程度? 是虎爸虎媽的模式比較好, 還是有其他的模式原則可以參考?

有孩子的家庭,親子每天什麼樣內容的對話最多?

「該(吃飯睡覺洗澡寫功課......)囉!!」

「(通常有關課業)明天就要xxx,怎麼還沒xxx......還不趕快去xxx!!!」

「到底要講幾次(有關整潔、作息等)......都沒有 xxx」

 

還有另一種拉鋸式對話也很常見:

「快去xxx......不然就xxx」

「不要......」

「為什麼不要......這樣才是(對的)」......

 

這樣的對話內容會反覆拉鋸幾次,端視大人和孩子的耐性而定,但是通常會「很多次」。

 

在西部片裡,警長總是大義凜然的追著壞人跑,並將其繩之以法。好玩的是,在很多家庭裡(包括我們家)每天上演的, 精采程度絕對不下於西部片, 爸爸或媽媽, 比起警長也絲毫不遜色, 追著孩子曉以大義,提醒這個,告誡那個......父母親像警長一樣,致力於維護秩序起居作息和孩子的功課品性......

 

這樣的場景其實每天都在家裡發生, 說得浪漫一點, 這其實就是真實的家庭生活, 一家人吵吵鬧鬧,但基本上還是維持著一家人的關係和情誼。但其中有一點值得深入探討的是,父母親的教養應該到什麼程度?是虎爸虎媽的模式比較好,還是有其他的模式原則可以參考?

 

我想分享的一個觀點是:孩子的成長,有些不能由父母代勞,當父母親跨過了那個該有的平衡,追著孩子 push 這個push 那個的時候,孩子的自主成長和自動自發的積極性就喪失掉了!

 

這個問題的癥結在於:當父母親 ”push”孩子的時候, 原本是孩子自主應該承擔的角色, 會移轉變成父母親的責任。

 

一個最常拉鋸的問題:要求孩子念書寫功課。 (也可衍生到其他舉凡與孩子成長有關課題......)究竟這件事是誰的事? 毫無疑問的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念書學習本來就應該是自發性的,而不是有人站在後面鞭策才學習的。

 

所以當父母親每天都在家裡叫著要求著, 要念書要準備明天或下星期的考試......某些程度來說,這件事變成了父母親的事,因為是父母親 ”要” 孩子好好念書。因為父母親在後面的 push,孩子很容易在心態上就移轉了角色認知, 似乎這件事就變成了父母親的事。 

 

父母親 push 太緊的一個最明顯流弊是,孩子變得被動消極。因為凡事都是父母親的主張,而不是孩子自己的意願,所有事都變成父母的要求,孩子只是配合做事,失去了自己主動想要做什麼追求什麼的意願。

 

這個主客角色異位的課題, 在孩子教養上可以延伸到很多領域, 當我們做父母的, 開始要求: 「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的時候, 原本孩子的事, 會不知不覺的變成父母親的事。 

 

很多父母會回應說, 都知道, 但是孩子就是氣死人消極被動不知道好好用功讀書......云云。然後接著的問題就是: 不 push, 孩子又無法自律要求, 那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可以將之轉化為另外一個更明確的問題: 如何能激發孩子的熱情與主動?

 

一個可能的解法是: 找到孩子的強處優點。功課最好的是那一科? 那一個興趣最顯著?那一個運動項目最強? 

 

基本上,孩子前進的動力來自於他/她所擁有的信心和興趣。那怕只是一點點的優勢,都可以做為未來發展的起點立足點。更清楚的說,就從孩子有的強處開始。只要有著一個信心立足點-灘頭堡, 那孩子就有可能從這個地方發展出更好的成果。 

 

父母親常出現的下一個問題是: 找不出孩子的優點、強處或是興趣。 

 

一定有的, 只是等待與發掘! 重點是只要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是有信心有動力的, 就很有可能延伸到其他的領域, 進而產生更多積極的發展。 

 

功課上, 孩子要產生興趣本來就不容易,因為現行學校教育體系,基本上是在消滅孩子學習的興趣。所以,重點是要讓孩子保有學習的熱情,只要有那一點點不熄的火種,就有可能引發日後更多的學習成長。

 

以我的小兒子來說, 學科裡最強的是英語。就學習引導策略而言, 最重要的是維持著他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讓他繼續的願意拿起書本讀英語。在功課上,至少有一科在成績上是可以拿出來 ”臭屁”的,那他就不致於全面的崩潰,視讀書為畏途,在課業的路上就會有立足之地。 

 

今天晚上他跑出來跟爸爸媽媽臭屁的方式是:「唉......今天某某英文考試......竟然沒有一百分...... 」至少做爸爸的可以感覺到,孩子對學習仍然保有著動力。 

 

我也喜歡晚上和孩子共讀英文故事書,不僅是父子的親蜜時光,也是對孩子興趣培養的一種鼓勵!

 

和孩子一起成長, 陪伴他們, 而不是像警長或是上空的直昇機一直追逐他們, 要他們做這個做那個, 孩子才有機會陪養起自動自發的積極性, 好好思考面對他們自己的人生。  

 

Photo:popofatticus , CC Licensed.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