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們別再一邊說:「你看OO家的孩子真的很優秀」,一邊又說「我不逼你,只要你開心就好」

所以「你開心就好」是真的嗎?父母真的願意了解孩子會感到開心的是什麼嗎?有的個案父母會很不放心的跟我說,不能照孩子的意思去做,因為孩子會偷懶,無所事事,只想一步登天等balabala,我很想說,到底你是不放心孩子、還是太看輕孩子了?
  • 文/ 南琦
  • 2019-05-02 (更新:2023-07-27)
  • 瀏覽數10,836

很早以前母親便將自己的遺憾轉化成對我的期待:成為老師,無奈我太反骨,小時又遭受老師不當體罰,早就鐵了心絕不當老師。

大學要選填自願時,依當時的成績我知道母親殷殷盼望我填中南部的師專,一是學費低廉,二是老師這個鐵飯碗,但我早就決意要填北部的私立大學文學院,學費雖貴但是父親同意出,母親不能奈我何。

許多教養迷思包括對主流價值觀的信服:現在學這個科系是好的,現在做這工作是穩當的,結果呢,我想許多父母在自己小時候受到這樣價值觀的左右,長大後都已嘗到找工作的苦果:電腦產業不盡然穩賺,老師不見得是鐵飯碗,現在的公務人員已經相當爆肝。

我並非故意和母親唱反調,而是知道自己不適合在體制內工作,一份預測的到退休樣子的工作,對我實在沒有吸引力,而且要我一遍又一遍教授同樣內容,也缺乏這樣的耐心,但這些無法跟母親明說,對她而言我那些想法都是多餘,職業倦怠?哪份工作不是這樣?當老師有何不好?薪水好地位好有啥好挑剔?

這樣選擇的代價是,日後在學習上或職場上遇到任何挫折都要概括承受,不能與母親訴苦,否則就引來母親的「誰叫你當初不聽我的」的責難。這和想要尋求感情獨立的代價是一樣的,想選擇父母不同意的對象,就得要訓練自己不依賴不哭訴,不讓父母有「誰叫妳當初不聽我的」的藉口。

我努力的過程很長,有好多年的時間必須忍受著不被她人了解的質疑,獨自在職場上闖蕩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只能一邊忍受,一邊努力進修。

直到40歲過後的我才有倒吃甘蔗的感覺,終於找到一份專業與興趣可以巧妙結合的工作,而且是彼此的養分,終於能夠很大聲說自己樂在工作,而且想做一輩子。

 

社會期待的破壞力

我理解許多家長無不希望子女是醫生、老師、公務員,甚至是軍職的想法,很多也來自於父母自己是老師,公務員背景的家庭。他們不希望子女受苦,想為子女選一條安穩的康莊大道,但過度為孩子鋪路的結果,反而充滿窒息的壓迫感,順從的孩子為了滿足父母需要,勉強自己而不快樂;不順從的孩子則與父母產生衝突,也同樣不快樂。

精神疾病有來自於家庭的高危險因子,但不是你以為的低社經地位,我所體會最多的一種就是充滿壓迫掌控的軍公教家庭。病房裡曾有個特別的病人,他來自於家族中有幾個醫生的知識分子家庭,想當然功課優秀的他也正往醫生的路上邁進,身為牙醫的父親當然希望他成為「真正的醫師」,比自己更好,不幸的是在醫學院六年級的時候發病了:他全身僵硬不聽使喚,認為眼睛裡有怪異植入物,有鄰居會對自己下毒,情況實在不樂觀。即便如此,他的父母告訴我們,等他「好一點」仍舊要回學校繼續讀書。

他們無法接受兒子生病可能無法完成學業、無法當醫師的事實,那是不能想像的。他的母親常常透露,家族中的表親叔姪的某某小孩,成績有多好,事業有多成功,然後再補一句:「我不想給他壓力啦,只要他盡力就好。」

也許父母並不承認自己給孩子壓力,但身心反應不會騙人,再隱晦的語言,再不經意的動作,子女又怎可能不理解父母的期待?那種會一邊說「妳看舅媽家的孩子真的很爭氣」,一邊又說「我不會逼你只要你開心就好」的不一致態度,會讓敏感的孩子無所適從。

許多所謂的「只要你開心就好」背後的意思是,「雖然很想對你有期待,誰叫你生病了沒辦法要求妳,所以只好暫時放棄,現在只能讓你好好休養,放輕鬆,功課就不要求了能畢業就好,等病好了再說。」這種無奈之下的妥協,不能真誠的接受子女的樣子,只能造成子女更大的痛苦與逃離。

所以「你開心就好」是真的嗎?父母真的願意了解孩子會感到開心的是什麼嗎?有的個案父母會很不放心的跟我說,不能照孩子的意思去做,因為孩子會偷懶,無所事事,只想一步登天等balabala,我很想說,到底你是不放心孩子、還是太看輕孩子了?

對於孩子,我想說的是,我從不相信也不迷信什麼未來趨勢的工作,有誰能預測未來的生活?誰能預測商機?在跟隨潮流的同時你也失去獨特性了,只要與人有關的工作,而且是自己有興趣,願意花心力花時間去學習、並克服困難的東西,一切都會有可能。

 

摘自  南琦《母愛的傷也有痊癒力量》/橡樹林文化

 


Photo by jurien huggins on Unsplash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