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 |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系 蔡壹琳:透過多方體驗,習得科學素養

蔡壹琳小學就很清楚自己喜歡自然科。她透過多方探索和實作、學習知識,培養了自己的自然科學素養。

翻開「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大一生蔡壹琳的自傳,洋洋灑灑寫著從小到大的自然科學習歷程,包括參加各式營隊、高中就讀科學探究班、參加科展及競賽等,讓人一眼就看出她對地科的熱愛。也因此,蔡壹琳在申請入學時,備審資料拿下95分、面試92分的好成績。

比起一般學生,蔡壹琳在小學就很清楚自己喜歡自然科。對她來說,自然科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像地科所研究的正是生活裡的各種自然現象,包括地質、氣象、海洋和天文等。她很喜歡觀察、研究地球科學,「大氣每天都在變,很有趣。」

蔡壹琳透過多方探索和實作、學習知識,而非死記硬背,也因為體驗夠多、夠豐富,因此讀書相對輕鬆,比較能融會貫通。

蔡壹琳說:「國、高中理科課本大約有七成內容,過去曾經接觸過,可以連結知識。」例如:教不同岩石的硬度比較時,蔡壹琳會聯想曾在哪裡看過哪種岩石、其硬度如何,比較好記。實作也有助於學習知識;近年探究實作是學測命題的重要方向。蔡壹琳說,如果沒有做過實驗,就得硬記流程和步驟,有做過實驗相對印象較深。

綜合蔡壹琳的學習成長經驗,她培養自然科學素養的方法大致如下:

 

方法1. 參加營隊,學會科學知識

小學階段,蔡壹琳參加的兩個活動十分關鍵。小五升小六暑假,在老師推薦下,蔡壹琳參加台北市教育局舉辦的資優方案「地球科學探索營」,除了上課,還實際走訪陽明山小油坑等地區觀察地質,並動手製作礦石的結晶,讓她直呼太好玩了。

中央氣象局每年局慶開放參觀,蔡壹琳從小五開始、至今每年都參加,甚至一連去三、四天,彷彿在追星。氣象局安排的互動體驗遊戲,像是觀測太陽黑子、觀測星象,蔡壹琳百看不膩,奠定她的地科知識基礎。

高一升高二暑假那年,蔡壹琳參加台大的大氣科學營。5天4夜的營隊有許多實作,如製作天氣瓶、施放探空氣球,除了學到許多大氣科學知識,也讓她確定要朝地科領域發展。

 

方法2. 動手做,知識變立體

蔡壹琳喜歡做實驗,起源於升國一暑假去補生物。補習班讓學生解剖青蛙、蝌蚪和豬心等,她發現,動手做實驗有助於更理解課本上的知識,而且記得很清楚。

國中上化學課,老師講解過後會讓學生操作實驗。蔡壹琳說,雖然你知道會有什麼反應,例如爆鳴聲,但親耳聽到時仍會覺得「哇!真的有耶!」非常有趣。

國中會考自然科考出A++好成績的蔡壹琳,高一時因此進入「科學探究班」,她最期待的莫過於每週2堂的實驗課。在科學探究班,她做過吳郭魚、蚯蚓解剖及果蠅飼養等實驗,也曾親手製作史萊姆、牛頓擺等物品,以及學習氣象觀測及望遠鏡、顯微鏡等儀器的使用方法。「透過這些課程,我對科學的認識加深、加廣了不少,」蔡壹琳說。

 

方法3. 參加科學競賽,訓練探究思考力

科學素養除了具備知識,還必須有深度思考及探究的能力,參加科展與競賽是很好的訓練。

蔡壹琳高一、高二參加校內科展,分別參加生物組和化學組,均獲得佳作。高二時,參加校內數理能力競賽地球科學組,得到全校第二名,因此代表學校參加台北市數理能力競賽地球科學組,獲得佳作。

蔡壹琳表示,賽前的準備過程中,除了學到更多有關地球科學的知識、岩石辨別的方法,最大的收穫是,學會思考現象背後的原因、影響層面,以及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蔡壹琳表示,北市數理競賽地科組考科有五個:地質、大氣、天文、海洋、地球物理(地球內部發生的事如地震),考記憶性知識也考靈活思考,像地質就考辨認石頭,依照石頭特徵、按編號寫下是什麼岩石。

海洋科考得很活,考4題開放性問答題,例如:海洋垃圾很多,要如何處理?二氧化碳過多,如何回到海洋裡儲存?「北市數理競賽就是考思考探究、問題解決的方法,」蔡壹琳說。

 

 

※看更多素養學習心法...

【閱讀素養】台北大學中文系大一生 區珈瑄:看小說、讀遊戲攻略,培養閱讀素養>> http://bit.ly/2IvvJ8t

【國文素養】台北大學中文系大一生 郭芷伶:增進國文素養 4大心法>> http://bit.ly/2IwVtBy

【英文素養】淡江大學會計系大一生 張佳寧:提高英文學習動機,在生活中多聽多說>> http://bit.ly/2Iq1LCI

【社會素養】國立大學大一生 王周詮:社會科素養,歷史地理的學習相輔相成>> http://bit.ly/2IA8PNv

【科學素養】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系 蔡壹琳:透過多方體驗,習得科學素養>> http://bit.ly/2IBWt7g

【藝術素養】台師大設計系大一生 李那:藝術創作 是課後日常>> http://bit.ly/2IvdJv8

【懶人包】4張圖解素養學習哪裡不一樣>> http://bit.ly/2IyNHH7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未來Family》看懂新課綱關鍵字:學習歷程>> http://bit.ly/2IBXFI6

 

數位編輯:吳佩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45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