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波62.5萬個孩子適用:家長如何解讀新課綱?

面對新課綱即將上路,許多家長仍用自己過去的求學經驗,要求孩子補習、K書、考明星學校。但這樣的學習思惟將無法應付未來時代所需。家長應試著改變只注重學科的心態,提供方法與空間,讓孩子學會「學習」,以及學會「選擇」,才是未來更重要的。

108學年度,12年國教課綱(簡稱「新課綱」)即將上路,這是台灣一次大規模、系統化的課程改革,整合12年國教從國小到高中的課程發展,將影響台灣未來10年人才培育的走向。

 

教孩子帶著一身本事去面對未來

教育部長潘文忠強調:「新課綱是台灣教育發展很重要的契機!」「當社會轉動、國際接軌愈來愈快,我們希望可以讓孩子帶著一身的本事去面對未來,而不是一直局限在有限的知識或更窄化的教科書概念,因此,課程設計希望回歸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
新課綱以「核心素養」為主軸,「最終是希望,孩子未來能成為有自主行動、溝通協調、社會參與的『終身學習者』,」潘文忠說。

事實上,這已是國際趨勢。包括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歐洲聯盟(EU)、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近年來都十分重視核心素養;芬蘭2016年推出新的課程綱要,也打破知識為重,轉為強調跨學科的學習、素養能力的養成。

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楊俊鴻指出,「人才的培育不能再用過去的思惟,」就像資訊軟體升級,從WIN95、97再到WIN7、WIN10,「培育人才的方式不升級,將無法符合時代所需。」從產業發展趨勢來看,未來清潔工很可能被掃地機器人取代、快遞被無人機取代、計程車司機被自駕車取代,現有工作將減少一大半。

新課綱上路,就是將過去著重的「基本能力」升級為「核心素養」,幫助孩子面向未來的挑戰。「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是新課綱的願景,新課綱的實施,可望一改過去只重分數的學習,引導孩子探索性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對照過去,有很多關鍵的大改變,在課程設計、教學、學習、考試方式、大學取才等面向都是。《未來Family》從2017年4月起,領先同業,開始關注新課綱的核心內涵,2019年5月這期,是新課綱專題的第四輯,主題關於學習歷程及學生素養的養成實戰。

以前升大學的大考,成績影響極大,但新課綱實施後,將有大改變;其中,「學習歷程檔案」是全新的設計,值得特別關注。108學年度入學的高一新生,三年後將適用考招新制,新制的申請入學,採計項目包括新型學測X(占比最多50%)+綜合學習表現P(占比至少50%)。

 

新課綱兩大重要意義

108學年度升小一、國一及高一學生的預估人數,分別為:21萬1961人、19萬8787人及21萬4749人。首波適用新課綱的學生大約有62.5萬人。隔年,將有新一批小一、國一和高一生也開始適用新課綱。而後,逐年導入。

換句話說,只要家裡有92年9月2日以後出生的小孩,未來都將適用新課綱。對於家長來說,究竟可以如何解讀新課綱的意義呢?

意義一、提供方法,讓孩子學會「學習」:國教院定義核心素養為:「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分為3大面向: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3大面向又再細分為9個項目,包括: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等。

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文富指出:「核心素養的中心為終身學習。」說穿了,素養導向的新課綱就是提供工具和方法,讓孩子學會「學習」這件事。「學校不可能教你所有的東西,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教也教不完,所以必須讓孩子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有能力去探求、終身學習,」李文富說。

李文富舉例,新課綱強調探究實作、動手做等,這些都是學習的「釣竿」;閱讀素養也是釣竿之一,透過閱讀不同文本,與世界連結,學會如何自主學習。

核心素養非常強調「情境化」的學習方式,從生活中的問題或任務切入。楊俊鴻以「假新聞」議題為例,涵蓋9大核心素養中的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區辨,如何判斷真假訊息、假新聞從哪裡來、為何要發布假新聞?

一旦學生學會這些素養之後,就可以將所學運用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意義二、提供空間,讓孩子學會「選擇」:過去的學習是套裝式的,每個孩子的課表都一樣,沒有什麼機會選擇想上什麼課。但,「隨著社會變得愈來愈多元複雜,每個人面臨的選擇愈來愈多,如何做選擇成為重要的課題,」李文富說。

新課綱很重要的一個意義是,讓孩子學會做選擇。潘文忠強調,「新課綱希望回歸更多的彈性和空間,給孩子思考符合自己興趣和未來學習、生涯發展,不再是那麼多的必修。」

課程的選擇

新課綱國中階段,每週有3至6節彈性學習課程,利用班群和社團方式,讓孩子開始練習選擇課程。高中階段則降低必修、調高選修學分(選修54至58學分),讓學生有更多選修的自主性。除此之外,新課綱也規劃高中每週2至3節的彈性學習時間,作為學生自主學習及學校彈性運用時間。

李文富強調:「要教學生如何選擇,必須提供他們充分的訊息和支持。」相關的配套措施包括:建置「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以及課程諮詢教師提供選課的建議。

由大考中心發展的「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透過平台,學生可以查詢:各大學科系的特色和課程、學生所需特質、高中需要的試探和準備,以及各學群重視的核心素養為何等。學生可以更清楚認識大學科系,以及自己需要在高中做哪些準備。

另外,各高中配置課程諮詢教師,每學期提供學生選課的課程諮詢輔導,搭配生涯輔導(性向和興趣測驗)、大專校院進路建議的選修課程,協助學生規劃發展學習歷程。

 

升學進路的選擇

潘文忠說:「學生在高中三年的學習應該是多樣的,而且這個多樣性應該在大學選才時有機會被看到。」因此,這波新課綱實施,高中端的學習歷程與大學端的招生直接對接、讓高中和大學的學習可以連貫,也是過去從未有過的重要改變。

新課綱實施三年後、111學年將適用新的大學考招制。在申請入學管道部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歷程,參採「綜合學習表現」(P),至少占50%,包括:學習歷程檔案(P1)、校系自辦甄試項目(P2)。

國教署高中及高職教育組入學科科長李菁菁指出,這套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將記錄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成果,包含: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每學期最多上傳3項)、多元表現(每學年最多上傳10項)。

參採高中三年的學習歷程檔案,明顯意謂著,希望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適性探索,而不再只著重於考試成績。像是中央大學資工系大一生邱柏瑋,去年以個人申請管道入學,靠的就是高中時成功通過APCS(大學程式設計先修檢測)的多元表現,否則以他的學測成績無法通過中央大學資工系的申請門檻。

 

家長需要調整「只重學科」的心態

面對新課綱即將上路,楊俊鴻指出,許多家長用自己過去的求學經驗,要求孩子補習、K書、考明星學校,但這樣的學習思惟將無法應付未來時代所需。他建議,家長應試著改變心態,不要只注重學科,要給孩子多一點發展空間,樂觀的學習態度、生活的自信心等無形的價值,才是未來更重要的。

李文富指出,新課綱提供工具和方法,讓孩子發展出自主學習的能力,但「自主學習的態度和意願也很重要,這部分需要家庭和家長的支持。」李文富說:「具備自主學習的動力,素養才可能轉化、連結和應用,如果孩子沒有意願,學校教育不可能教你所有的東西,它是有限的。」

家長可以如何支持孩子呢?李文富建議,多和孩子討論、給他空間探索自己有興趣的事,不要壓抑孩子做選擇;引導孩子逐漸認識、發現自己,並選修有興趣的課程,發展出多元的學習歷程檔案。

 

家長必知三個重要變化

升學考試命題也朝素養導向發展,包括:國中教育會考、學測、指考和統測等,素養導向的命題趨勢有:跨學科/跨領域整合、生活情境的運用、重閱讀理解和推論分析等。

每所學校的特色課程不同,學校依學校願景、學生圖像、學習地圖、校訂課程等,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課程地圖和計畫。對學生來說,高中三年選修什麼課、產出的學習成果,都將記錄在學習歷程檔案裡。因此,選擇高中除了學校排名之外,還要參考學校公告的課程計畫,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高中新生入學,學校舉辦課程說明會時,強烈建議家長務必到場。因為這牽涉到未來三年孩子如何選課,以及有關課程對應未來大學進路的諮詢。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45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