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島嶼生活出發的美感革命

「美感無處不在」不是一句口號,是一場教育革新,正在全台校園發酵中。教育部近年來致力推動「美感教育課程計畫」,就是要培育學子從生活中感受美,並將美感展現在生活中。

「美感無處不在」不是一句口號,是一場教育革新,正在全台校園發酵中。教育部近年來致力推動「美感教育課程計畫」,就是要培育學子從生活中感受美,並將美感展現在生活中。

有別於過去編撰公版教科書的形式,教育部 105 年至 108 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透過線上分享教案及教學資源、培育美感種子教師、舉辦展覽、工作坊、國際論壇等方式,將美感教育的精神滲透到全台各地的教學現場。

目前美感課程計畫在全台及離島共有 211 所學校參與,而「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網站上,已有超過 2,000 個課程案例,每個學期都有超過兩百位教師參與其中,此外也成立臉書粉絲專頁與老師交流新知。

 

美感教育來自生活態度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主持人、交大建築所講座教授暨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教授指出,網站取名「美角」,來自美感教育關乎的是美感知覺的「觸角」、美感生活的「眉角」,以及吹起美感教育的「號角」。

曾成德提出漢寶德先生倡導的「美感教育救國論」,藝術教育的問題在於「身美」,簡單來說,美就是一種「教養」,美感來自生活的態度,能夠滋潤一個人。美感可以來解決當代社會的諸多問題:「我們每天都在做許多決定,美感能幫助我們做選擇,達到更美好的境界。」


↑ 我們每天都在做許多決定,美感能幫助我們做選擇,達到更美好的境界。

 

課程規劃和日常生活連結

同為計畫主持人的劉惠媛教授強調,線上共享教案跳脫了公版教科書的模式,透過開放式課程的網絡,定期舉辦工作營及論壇等活動,鼓勵老師們分享學習,讓老師們彼此交流。

以今年成果展的作品為例,台東縣知本國中劉吉益老師以「重拾被遺忘的技藝(樹皮衣)」為題設計課程,邀請部落耆老傳授傳統樹皮衣作法,學生現地採集構樹枝幹,操作泡水、敲打、刮除等材料處理程序,比較其質感差異。親手做出的樹皮材料做成日常小物,讓傳統文化在生活中延續。

畫一張校園附近的地圖,聽起來直覺輕鬆,但其實並不簡單。新竹高中安芩老師的課程結合校本跨領域主題:前八週有各科老師提供對生態、歷史、人文議題的引導;之後開始製圖練習,從新竹中學校園起始,往周遭地區延伸觀察紀錄,表達主題性或議題式的資訊。引導學子們打開對周遭空間的感官,從了解自身所處環境,開始對社會有參與和回應。


↑ 美感課程建構課程設計分為六大「美感構面」: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結構和構造。

 

美感教育成果展

4 月 16-28 日於新竹市「風 livehouse」舉辦的成果展,以「美感教育的可能」、「美感是個小科學」、「生活為題的美感課程」、「美感同行」等四大主題,呈現計畫執行成果和教師們的現場實踐,讓一般大眾更加理解何為美感教育以及美感教學的眾多可能性。


↑ 美感教育課程鼓勵教師依教學對象設計以生活、環境為主題的美感課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