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遇見「應思悅們」請告訴她,妳已經做的很好了!「同理」才是病患家屬前進的力量!

劇中的李大芝,或許可能是歷經哥哥的案件,分外能夠理解重要的不是去追究原因,而是實際的陪伴行動與接納現況。然而,如果可以選擇,沒有人希望自己是因親身經歷才有的理解,對嗎?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每每看到應思悅出現,我都不自覺緩緩深呼吸好幾回,像是她的陽光燦笑、她掩面強忍淚水、她堅強守護家人,每一幕都好真實觸動。


因為工作而認識了一群 應思悅——健康手足,他們都是家裡有身心障礙手足的孩子,可能是智力障礙、自閉症、多重障礙等等,而他們呢?不論是年長或年幼,是家裡的健康手足。

 

我所認識的健康手足....

5、6歲時,最常去的地方可能是醫療院所,跟著父母帶著身障手足去看醫生、復建;他們聽不太懂更不明白自己的姐姐或弟弟怎麼了?

7、8歲時,常常聽到大人們,可能是父母、親戚長輩、老師對他說:你要認真讀書,你的**以後就要靠你了!

11、12歲時,會開始更多的感受到自己和身障手足能力的差距,不僅越來越難一起玩,不論出生序為何,身為健康手足的自己,很自然的多照顧些,更多些要守護他們免受欺負的使命...,只是,他們也還只是個孩子阿!

青春期時,有些選擇事不關己,因為家人的一切都太沈重而無解,讓自己看來疏離是一種保護,保護自己與家人;有些則事事牽掛著家人,擔心離家念書的家人會如何?也期許自己的表現能得到父母的認同,在意家庭需要勝過於自己的需要,總展現著超齡的成熟,而割捨了青春與任性。

成年後,面對愛情、婚姻,總有著許多的忐忑,估摸著該不該告訴對方自己家有身障者手足,擔心對方難以接納,也想保護自己的家人...;擔憂著未來,父母年老後,誰來照顧身障手足?照顧的安排有沒有什麼選擇?

許多事情,那些我們原本習慣追尋答案的方式,對 #應思悅 們來說,常常是沒有標準作業流程可以依循的,他們努力像劇中的應思悅一樣,堅定守護、笑著前行,即使內心也有軟弱,都只存於內心深處,讓你我難以覺察他也有軟弱....

如果可以,你可以陪健康手足( 應思悅 們) 走一段路嗎?

你好嗎?最近在忙些什麼?

如果你是老師、醫護、親友當你在醫院、學校或聚會上遇見手足時,一般人很習慣關心身障者的進展。

其實,你可以直接關心健康手足,問問他最近好嗎?聊聊他的興趣...,如果他想知道,也可以幫助他認識身障者的限制是什麼;短暫的幾分鐘,是看見他,是支持他成為他自己。


嘿,我們一起玩~

對許多人來說,手足關係是人生最長的一段關係,長過親子與婚姻關係,也是生命第一段同儕關係。但對於健康手足而言,年紀越大往往與身障手足相差更多,少了一個可以分享心事、吵架與討論的夥伴。

你可以和他一起做些有趣的事,一起運動、逛街、一起分享約會吃飯,讓他的生活中有所轉換與喘息,更保有生命中不同的風情。

我認識的你,超欣賞你的!
除了懂事與照顧身障手足,他有沒有其他優點?肯定有的。當我們注意到他的優點或特質時,記得將那些你的欣賞告訴對方,像是他的創意、幽默或組織能力......自信等,常常是面對困境時的重要基礎。

如果我是你,我也會一樣

曾經有健康手足分享,自己在學校裡根本不想跟身障手足在一起,甚至會刻意當做陌生人,他們害怕被同學恥笑,卻也因為這樣而充滿對家人的罪惡感......。

老實說,我不覺得換成是自己、同個年紀,會不會就有不一樣的做法?畢竟,我們大多時候是活在社會評價與團體壓力之下的。所以,單單只是回應:「如果我是你,我也會一樣......」,問題雖然沒有解決,卻是一份同在與同理,同理即是繼續前行的力量之一啊!

雖然許多事,沒有標準答案,但我會陪你

有因就有果,是我們很習慣的問題思考方式,有問題就要有解答,更是我們依循的解決方程式。

可是,對於 應思悅們來說,為何身障者會是身障者?為何定時吃藥或復健沒有帶來康復?面對交往對象的家人要如何才能被接納...,這些都沒有一套標準流程可以依樣畫葫蘆去解決。讓他知道你一直都在,不論如何,你都願意傾聽與理解,他需要的時候,再適時的提供一些資源,陪著他們走過....。

劇中的李大芝,或許可能是歷經哥哥的案件,分外能夠理解重要的不是去追究原因,而是實際的陪伴行動與接納現況。然而,如果可以選擇,沒有人希望自己是因親身經歷才有的理解,對嗎?

有時候,我們只需要試著倒空自己的既定成見,你就能有那理解的空間,陪健康手足們走一段路吧!



圖片: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粉絲頁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