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最難的既不是養,也不是教,而是察覺孩子的心理需求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就只想要保護孩子,只讓孩子過單純的讀書生活,這樣會讓孩子失去應變外界變化的能力,反而愈大愈膽怯與退縮。多傾聽孩子內在的心聲,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才不會在青春期時,因為身心劇烈成長的混亂,為了反抗父母的壓制與干涉,而變了一個人。

去四樓陽台澆水時,發現一盆蘭花有些枯萎。拔掉了乾黃的葉子之後,帶著僥倖又期待的心情,去試著碰觸最上面的綠葉,心裏想著:「只要你們還沒掉,我一定不會再忽略你們。」結果,兩片葉子,隨著我的碰觸,掉落。
 
心情瞬間被自責與絕望填滿,我馬上跟蘭花說:「對不起!」努力的回想,上次澆水,是幾天前?這盆蝴蝶蘭,是什麼花色?養了幾年?是它生命該到了正常終止的時候了?還是我的疏於照顧,讓它提早結束生命?


 
如果,被我們忽略的,是一個孩子時,那又會發生什麼事?
 
教養孩子,最難的既不是養,也不是教,而是察覺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跟我們是不同的個體,但我們卻習慣用自己的想法與價值觀,直接套用在孩子的身上。
 
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跟父母給予的剛好合拍,那水乳交融的親子之情,一定讓雙方都沐浴在甚得我心的喜悅中。只是,如果親子不合拍時,又當如何?甚至孩子有時候為了要討好父母,刻意迎合,你能察覺與分辨嗎?
 
當大人覺得考試成績不重要,但孩子卻很在乎時,你怎麼辦?當大人覺得朋友交一兩個知心的就好,孩子卻想廣結人緣時,你又該如何?「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很多親子之間都發出的感慨。
 
有很多人羨慕我們的親子關係良好,常常要問我祕笈所在,我仔細的去回想這十幾年下來的親子相處,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常常跟孩子進行雙向的溝通:
 

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話
 
大家都知道照顧嬰兒很辛苦,因為嬰兒不爽只會哭,只會鬧。多希望嬰兒可以告訴我們,他需要的是什麼?要我們怎樣的幫忙與協助?才會讓他舒服與快樂?
 
現在,你的孩子會說話了。但是你有靜下來聽他心中的想法嗎?你有努力的引導他,說出心裡的話嗎?還是大人忙工作賺錢,給孩子付補習費?親子一天對話不超過五句?
 
親子之間要養成良性對話的習慣,才不會常常誤解彼此。

 
尊重孩子的意見,並且要他尊重自己的選擇
 
關於學前教育,或是學才藝,這些事項,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意見。
 
在長子滿四歲念幼兒園前,學過半年的團體班鋼琴課程,後來因為老師不繼續授課,長子不想換老師學而停止。念幼兒園一段時間後,他跟我說:「媽媽,我想學打擊樂。」打擊樂學了六年,直到課程畢業。其中,當他偷懶不想練習時,我會告誡他:「是你選擇要上打擊樂的,要尊重自己的選擇。」
 

我有朋友的小孩,沒有念幼兒園。因為弟弟問姐姐,念幼兒園和念小學那一個比較好玩?他姐姐說,念小學就好。後來,他兒子和小女兒,都選擇不要念幼兒園,跟媽媽在家生活與學習,現在讀國三和小六,每天跟讀高中的姐姐,輪流煮晚餐,不管是家庭生活還是學校課業,都兼顧得很好,也沒有親子衝突的問題。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就什麼事都幫他做決定。孩子有能力去分辨,他喜不喜歡,給孩子選擇的機會,並且要他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面對自己的選擇,孩子比較有動機,自己會努力做好。
 
孩子要不要寫評量或參考書?要不要補習?要不要上才藝?要不要念私立中學?可以在跟孩子分析過利弊得失以後,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讓他有選擇的機會,要他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從小就要讓孩子練習選擇,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孩子還小,就算一時選錯了,也還有彌補的時間和機會。可是如果孩子一直不懂得如何去做選擇,當他長大,可能會為了反抗父母,而真的做出,讓彼此遺憾終身的選擇。
 
每個人的人生都一樣,都是在大大小小的選擇與放棄中,匍匐前進。讓孩子知道有選擇的機會是幸運的,但是,要珍惜可以選擇的機會,並且善待自己的選擇。
 

依孩子的身心需求,訓練他做自己可以獨立做的事

 
孩子不是養在溫室的花朵。他生活的區域,也不是只有學校和家庭,而是他必須融入整個社會的運作模式中,要多訓練孩子,參與社會的互動。
 
訓練孩子可以自己走路或搭車上學,可以自己去買東西,跟朋友出去玩,參加過夜的營隊,這些事項,都可以訓練孩子的身心,慢慢地走向獨立。
 
長子小二開始自己走路上學,小四時跟小二的弟弟可以結伴去買東西,到了小六暑假,已經可以跟同學從竹北坐火車去台北逛西門町。
 
孩子跟社會的脈動愈接近,他不但愈獨立,也愈有自信。有自信的孩子,不會把心思和時間,花在耍叛逆上,他會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職業不分貴賤、行行出狀元

 
要消除過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需要靠父母落實在生活中,對各種行業的尊重與心懷感恩。
 
剛搬來現在的家時,那時家裡偶爾需要建設公司的修繕。師傅常常拿著矽利康,這邊補補、那邊弄弄。兩歲多的長子,也如法炮製,自己拿著玩具槍問:「媽媽,我是師傅,哪裡需要修理啊?」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模仿過老闆、消防員、醫生、鐵板燒師傅……不管是那一個職業,我們都會聊聊,那個職業,對社會的貢獻和付出,順便問問孩子,長大後,想做什麼工作,賺錢養活自己?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職業不同,收入雖然會天差地別,但只要肯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不管是心力還是勞力,都值得被尊重。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靠著相互幫忙與付出,才可以有便利的生活。
 
所有的教養與學習,最終都是要讓孩子長成一個身心獨立,懂得尊重與自重,可以付出與接受,學會愛與被愛,好好地融入社會裡,自在而安心的工作與生活。這些事,不是孩子長大後的事,而是每天都在進行一點點,每天都有一點點進展與變化的事。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就只想要保護孩子,只讓孩子過單純的讀書生活,這樣會讓孩子失去應變外界變化的能力,反而愈大愈膽怯與退縮。多傾聽孩子內在的心聲,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才不會在青春期時,因為身心劇烈成長的混亂,為了反抗父母的壓制與干涉,而變了一個人。
 
孩子不會突然變壞,除非他生病了!可是,當孩子的心理需求,長期被忽略,他的心,一定是病的,總會有那麼一天,發病。
 
尊重孩子跟我們的差異和不同,尊重每一個行業對社會的付出和貢獻,我們的心,才不會焦慮在孩子以後的職業,不體面?不賺錢?沒有未來?這幾個似是而非上的情緒裡,糾結。
 
未來世界的發展,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多關心孩子的心理發展,當他的心中蓄積滿愛的能量,他就不會用退縮或自殘,來逃避現實。父母不僅要餵飽孩子的肚皮,更重要的是發掘孩子的內心,透過引導與鼓勵,建立他的自信與獨立能力,當孩子能運用自己的學識與經驗去解決問題時,他就有適應社會變遷的應變能力。
 
讓親子之間的愛與溝通,永遠保持在順暢的雙向交流中。教養不是一步到位的天方夜譚,而是每日落實在生活實踐中的日常,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孩子才可以慢慢發揮出潛藏在內的能力,而不是為了迎合或滿足父母,過著自己不喜歡的人生。
 


嗨!大家好!我是尚瑞君,在臉書上經營《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專頁。歡迎來談談心、聊聊生活、感受生命中的自在與舒心。

 

Photo 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