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至親摯愛的傷痛要如何癒合?如何從破碎的人生裡再站起來?

每個人的一生,都免不了遭遇悲傷和痛苦,有的人能慢慢從傷痛中站起來,有的人就從此陷入深沈的絕望之中。我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陪伴安慰悲傷的人,如何讓他們感受的支持和愛,悲傷的面對和陪伴,是整個社會都要學習的功課。│生命故事就在未來親子

悲傷後的社群:陪伴、真實的希望,以及前進的道路

陪伴、反思、連結都是在悲傷中存活下來的關鍵。正如我在一開始說的,依附能幫助我們活下來,我們需要彼此。悲傷本身就是孤單的經驗,會重寫我們的電話簿:我們原本以為會一直陪我們的人卻突然消失,或是因為反應太差,而讓我們選擇切割。即使是真心愛你的人,也真心想待在你身邊,卻未必能做得到。你或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和逝者一起離你而去。許多悲傷的人則覺得自己身在另一個星球,或是想搬過去,搬到和他們相似的人身邊,那才是能了解他們的人。

我們需要有一個地方,可以訴說痛苦和艱難的現實,可以分享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不會有人試圖糾正或說服我們什麼。或許有些家人和朋友能做得不錯,但我發現,悲傷者的社群才是最能互相理解的。

我和朋友伊利亞認識許多年了。我們一開始是在網路上相遇,一直到結為朋友許久之後,才終於真的見面。那年夏天,她騎車穿越奧勒岡州,所以我們決定在西塞德見個面。到目的地以後,我發現那裏有成千上百個人川流不息,而我感受到一陣焦慮:「我該怎麼在這麼多人中認出她?我只看過她的照片,又不能隨便走到別人身邊,說『不好意思,你認識我嗎?』」然而,我接著浮現一個想法:是啊,她會和兒子瓦蘇一起來,只要找他就好了。我的意思是,我到哪都能認出那個孩子,所以找他就好了。

花了幾秒鐘,我才想起:瓦蘇已經過世了。他和馬特是同一年過世的,我們從沒機會認識。我唯一會和伊利亞成為好友的理由,就是因為她的兒子死了。事實上,我認識生命中許多人的理由,都是因為某人過世了。

這些人是幫助我活下去的理由。

如今,我生命中的許多美好都來自悲傷者的社群,這是失去真正能帶來的少數祝福之一。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心甘情願地用這個社群,來挽回我們失去的人生,而我們也能毫不避諱地這麼說。雖然這樣的人生並不是我們想要的,但在悲傷者的社群中,我們都感受到強烈的愛與保護,也尊重正視每個相遇的人。

我的心依然破碎,但卻緩慢地癒合,緩慢地用它所能的方式治癒。當然,黑洞永遠存在,可能也會有其他深刻痛苦的痕跡,而且再也不會回到原本的樣子。它同時變得更堅強也更脆弱,更敞開也更封閉。

我們的失去不同,但我願意看見你的。我聽見你訴說的,也感受到你的痛苦,因為痛苦都追溯到相同的根源。我看見你的痛苦,因為我曾經感受過自己的。我們的故事不同,我們思念的人和關係也不同,但我希望你知道,我明白你的失去是真實的。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感受到自己的失去被承認,被接受。

我聽見你訴說的。

我向你致敬。

 

葛蕾斯,「寫作悲傷」的學生

關於兄弟去世以後所找到的社群

 

孤單,同伴

我幾乎每一天的每一刻,都在寫作或談論悲傷。我寫下的內容、舉辦的工作坊和課程,都是希望能給予痛苦中的人一些安慰。分享了自己的悲傷和學員的經歷,我能告訴你,你並不孤單。

但這句話其實並不精確,特別是在悲傷初期。假如劇變剛使你的人生天翻地覆,你會常聽到有人說:「你並不孤單。」但這不全然是真的。

無論有多少人答應陪在你的身邊,無論他們的陪伴多麼適當,沒有人能和你「一起」悲傷。沒人能真的進入你的大腦和內心,在那裏陪著你。這不只是文字遊戲而已。

我們在悲傷中都是孤單的,唯有自己能知道悲傷如何盤據在內心,唯有自己知道關於發生和失去的一切所有的細節,唯有自己才知道生命發生了多麼深遠的改變。只有我們自己必須面對,在我們的心中,沒有人能陪我們一起。

即便有人的失去和你相近,你依然是孤單的。

在悲傷者的世界裡,有個故事很有名,叫「貝都因的羚羊」,你也可以在萬神殿出版社的阿拉伯傳說裡找到其中一個版本。故事裡,有個男人發現他的幼子死了。為了不讓妻子受到太大的打擊,男人將兒子包裹在披風中,告訴妻子他獵到一隻羚羊。為了要烹煮羚羊,她得到從來沒有經歷過悲傷的家庭借一口鍋子。妻子在聚落內挨家挨戶地拜訪,想要借鍋子,但每個家庭都和她分享了他們經歷過的悲傷和失去。

妻子空手回到家,說道:「沒有任何一口鍋子從未煮過悲傷的一餐。」男人把斗篷打開,露出兒子的屍體,說道:「現在是我們烹煮悲傷的一餐的時候了,因為這是我的羚羊。」

這個故事其中一個寓意,就是每個人都會經歷悲傷。無論是這個傳說,或是佛教芥子的預言,或是你所找到的其他故事,都有個共通的涵義:每個人都會悲傷。

沒有任何一個家庭、任何一段人生,是沒有痛苦的。

我不是很喜歡這個解釋方式,因為這隱含了下半句話:每個人都會悲傷,因此,你的悲傷並不特別。換句話說:閉嘴。你不會因為身陷痛苦而受到照顧,因為每個人都很痛苦。只因為你不是唯一經歷過失去的人,就代表你沒有權力如此深刻地感到悲傷。只因為別人也有過類似的感受,就要求你貶抑自己的痛苦。

 

然而,故事還有另一種解釋。

當女子挨家挨戶地走動時,她還不知道在家中等待的悲傷,而是認識了其他人的痛苦。她預先知道了有哪些家庭,面對過她即將要面對的失去。雖然本人並不知道,但她已經預先為支持小組建立了根基。

挨家挨戶的拜訪讓她事先準備好面對,在她的耳邊低語:認識他們,了解他們。你會在悲傷中感到孤單,而且是極度孤獨。這些人會很清楚那是什麼意思。

其他人也經歷過痛苦,有些痛苦甚至和你的類似。但這不是悲傷的解決方式,只是為你指出能夠了解的人,讓你能認識你的群體。也告訴你,誰能夠聽見你的痛苦,站在你的身旁,傾聽並見證一切。

在西賽德的那一天,我預期看見伊利亞的兒子,因為身為群體的一部分,她的兒子對我而言真實存在。他是如此真實,因為我聽了伊利亞的故事,因為故事中同時存在著愛和悲傷,讓我透過這兩種感情認識他。瓦蘇真實存在,不只是因為我看過他活著時快樂的照片,也因為他的母親分享了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在好友的臉上,我看見每個不眠的夜晚,看見瓦蘇像他母親描述的那樣,「已經不再是個男孩,而被腫瘤所侵蝕」。我看見死亡接近又離開的日子,以及死亡留下痕跡的那一天。我看見悲傷在她身上留下的刻痕,每一步都籠罩著陰影。我在她身上看見愛和絕望交纏,她也在我身上看見一樣的景象。我們傾聽彼此訴說的,很痛苦,但我們接受了對方的痛苦和愛,兩者都是。

而這是最重要的,悲傷的社群會接受一切。我們知道自己是孤單的,但並非全然寂寞。我們會互相傾聽,雖然修復不了任何事,但卻會為彼此帶來一些改變。

悲傷需要人際的連結來治療。

 

保琳.博斯教授

摘自  梅根.德凡沒關係,是悲傷啊!:直視悲傷的真相,練習守護自己與關愛他人的情緒照護指南/遠流出版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千萬不要安慰失去孩子的母親:你還年輕,還可以再生一個>>https://pse.is/EJXD8

心的容量有限,媽媽們千萬別獨自忍耐,尋求傾聽和協助也是人生的智慧>>https://pse.is/DR9GC​

Photo:pexel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怡蓓、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