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新鮮人要做好哪些銜接準備?這5項很關鍵爸媽請記得

你家有今年8月將升小學的孩子嗎?幼稚園升小學的銜接準備,是很多父母關心的大事,《未來Family》採訪整理專家們的意見,歸納出五項幼小銜接關鍵準備工作,包括拼音、書寫、情緒管理、適應及心態調勢,供緊張的準小學生父母參考。

有家長剛收到小一新生入學通知單,就開始莫名的擔心和焦慮,包括一大早7點多到校、是否先吃完早餐再入校、選擇課後照顧或安親班、購買制服和書包等新物品,以及「要巴結老師嗎?」等一連串疑問。

不只父母會擔憂,孩子也面臨極大的考驗。從幼兒園到小學,是孩子學習生涯中第一個關鍵轉型,上課要坐好不能亂動、不能沒舉手就發言、午睡要趴在桌上、抄聯絡簿、寫作業、考試、交新朋友……,每一件事都是新挑戰,需要學習怎麼去應對。

「很多即將升小一的孩子,其實都很期待上學,相信上學可以讓自己變聰明、學到很多東西,對很多事物感到躍躍欲試,」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總監,也是籌辦小一新生營的負責人吳麗芬說。「數學想想國」是帶公益性質的數學學習繪本及課程。

然而,期待之中仍難免產生焦慮。爸爸張恩宇分享,女兒Lillian去年從公幼升到小一,原以為在幼兒園的班上有兩位老師,到小學只有一位老師,上學可以變得更自由;但從鄰居長輩那邊得知,小學老師可能管教更嚴格、上課要遵守很多規矩……,不禁令她感到擔心。

究竟,小一新鮮人需要做好哪些準備,才能快快樂樂地去上學?《未來Family》採訪整理專家們的意見,分別根據學科、生活與心態等不同面向,提出下列幾個面向具體可行的做法:

 

1. 要不要提早學注音?

每年談到幼小銜接的熱門話題之一,就是要不要讓小孩提早學注音,或利用暑假去上正音班?

現行的教育政策沒有規定,在幼兒園不可以教注音,關鍵在於「怎麼教」。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明定課程實施以統整方式進行,因此,如果有安排注音符號教學,必須透過與音韻有關的活動和遊戲,提升幼兒對聲音的敏感度,並從生活中體驗語文樂趣。

吳麗芬談到,不同於坊間常見的正音班,拼音是小一新生營的學習重點之一,包括人類發聲部位大探險、拼音遊戲、字詞聯想、注音符號與英語拼音有什麼不一樣等等。例如學習「ㄅ」的時候,會請學過台語或英語的孩子找找看有沒有類似的音,好比台語中「白色的白」、「阿伯的伯」或英文字母「B」,讓「玩聲音」成為有趣的學習過程。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佳穎指出,如果爸媽可以多陪孩子說話、講故事,讓他們從小累積足夠的口語詞彙量,等到學會注音拼音的工具後,不用大人慢慢教,就可以透過自己閱讀報紙書籍,轉換字音與字形做連結,快速大量累積新的字彙,例如杯子、季節、小狗等等。

 

2. 孩子字寫不好,怎麼辦?

「寫字,是孩子上小學後最頭痛的一件事,而且要準備好情緒的,」吳麗芬表示,帶孩子從認字的意義談起,引導玩味寫字的樂趣,可以幫助他們慢慢發現及掌握自己的書寫力。

象形文字是很好的學習素材。曾任小一新生營教師的鄭禎樺為文提到,如果孩子在繁複的國字抄寫之前,可以多知道一些關於字的來歷和故事,也許書寫就不再那麼枯燥無聊了。

因此,在寫字課,可以看圖形猜一猜,推想可能演變成哪些國字。舉例來說,「人」的甲骨文看起來是垂臂直立的動物形象;孩子看到「見」字,也可以猜出是一個「人」的「眼睛」(目)特別大,表示人眼的動作,指睜著眼睛看;「自」則來自於人的鼻形,有鼻梁、鼻翼,人們在向別人談到自己的時候,經常指臉部的中央位置,也就是鼻子的位置,因而「自」(鼻子)逐漸成為第一人稱。

吳麗芬補充,孩子也會練習寫字,譬如寫自己的名字,剛開始寫的字可能很大,但會漸進式的引導孩子慢慢把字寫小,寫在學校規定的格子裡面。「我們也會幫小孩測寫字的速度和實力,但由小孩自己決定寫功課的速度,以及寫出來應有的標準,比如潦草可能很快完成、漂亮就要多花點時間,獲得老師的評價也會不一樣,等於是教小孩學會思考及承擔後果。」

 

3. 認識並表達自己的情緒

情緒教育是幼小銜接的重要一環。「在人際關係上,只要小孩的情緒穩定,有煩惱或不開心的時候能夠說出來,就不會用動手的方式,」吳麗芬指出,讓孩子練習覺察自己,具體的描述表達出來,可以從小就埋下種子,同時也要明白別人為什麼生氣、難過,進一步體諒別人。

在學校生活中常見的情境之一,可能有小孩跑來告狀:「老師,他把我的積木弄壞了」,老師可以協助小孩思考:「為什麼他要弄壞你的積木,你知道嗎?」小孩可能沒想過,老師就可以帶著小孩一起去問問對方,先搞清楚發生什麼事,再來想辦法解決。小孩搭建的積木被破壞了,感到很生氣,也要設法讓對方知道。

或者,有小孩的動作很大,可能故意或不小心,但是經常激怒別人,結果很多小孩都來告狀:「老師,他對我怎麼樣……」,最後連老師也快受不了了,於是拜託小孩改變表達的方式:「老師,他有困難,請來幫幫他。」換一種說法,大家的情緒就會不一樣了。

吳麗芬強調,「我們希望教小孩學會用頭腦來處理事情」,包括自己想生氣的時候怎麼幫忙自己,也許是找個安靜的地方獨處一下,或先寫個笑話放口袋裡,生氣的時候拿出來看……,同時也會透過大腦科學,教小孩認識人為什麼會生氣、為什麼會後悔。

 

4. 生活及課業的適應

如果剛升小一的孩子,帶回生平的第一張考卷,結果只考了15分,做爸媽的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在出版社擔任總編輯的簡玉芬回想這段經歷,她當時的心情是非常的驚訝,心想:「我的小孩是笨蛋嗎?」但仍忍住情緒,試著了解孩子的想法:「你自己覺得怎麼樣?」小孩回答:「15分不好,100分才好。」接著媽媽帶孩子一起看看到底學會什麼,還有哪些需要協助的地方,例如三拼音不OK,於是兩人每天花30分鐘玩拼音遊戲,持續進行將近2週。等到孩子主動說學會了,就不用再上課,後來孩子的期末考考了97分。

爸媽在孩子進入小學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思考、討論: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考試?成績代表什麼意思?老師與班級常規、聯絡簿、幹部與選舉、下課與上課、早自習和午休等等,有助於釐清自己的想法,也幫助孩子更容易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吳麗芬分享,在小一新生營會找學長姊回來開座談會,譬如討論考試的目的與意義,學長姊的回答是「老師要有個分數」、「可以有獎品」,小一新生的回答則是「這樣我們才知道學多少」,同樣地,為什麼考試不能看別人的?正是因為「如果看別人的,就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會的」。

 

5. 孩子的安全感夠了嗎?

「談到幼小銜接,小孩最需要的是心態上的準備,安全感夠不夠很重要,」吳麗芬坦言,只要小孩有足夠的安全感,就不怕在學校遇到任何事情,因為家裡有人可以依靠,他回家會主動講發生什麼事,也會得到應有的幫助,「這樣小孩就會有勇氣去面對一切。」

吳麗芬建議父母,利用小學一年級的時間,好好的陪伴小孩度過寫功課、考試等過程,就能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及習慣,「只要孩子保持學習的熱情,明白自己會有什麼樣的收穫,就能夠將對上學的期待繼續銜接下去。」

 

 

Photo:sasint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黃晨宇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