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錯,讓他在正常合理的情況下接受處罰,才能培養他的責任感

採取「密集教養」的父母,容易有這樣的迷思:「孩子的教育是我的責任,只要我提供足夠的資源和全心的關注,就能為孩子奠定未來成功的基礎。」

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加上親職教育的推廣,許多父母認同「密集教養」(intensive parenting ) 的育兒觀,對於照顧和監督孩子付出許多心力。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在一兩代以前,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在孩子高中階段達到高峰,但現代父母錢燒最凶的時期是6歲以下、18至20歲左右。而職業婦女在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同時,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和1970年代的家庭主婦一樣多。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社會學家卡拉科(Jessica Calarco)說:「『密集教養』是特別富裕的白人母親,確保子女在社會中保持優勢地位的一種方式。」

我認識幾位經濟狀況和學歷都很好的女性,她們除了自己的工作,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從課業督導到課後才藝活動的安排和接送,從穿著到飲食,從慶生會到表演會等等,無役不與。這樣勞心勞力的結果,她們本身抱持了一定的期待,也累積了一些壓力,當孩子的表現不符期待時,就容易爆發情緒。

其中一位媽媽告訴我,當她發現念小學的兒子再一次忘記帶功課回家時,她失控的對孩子大吼:「我為你做得還不夠多嗎?你為什麼連學生最基本的本分都做不到。」吼完之後,她很後悔,覺得自己很失敗。我問她為何不讓孩子自己承受忘記帶作業的後果,她想了想說:「不行,兒子太散漫了,我一定要把他教好。」

以我的觀察,採取「密集教養」的父母,容易有這樣的迷思:「孩子的教育是我的責任,只要我提供足夠的資源和全心的關注,就能為孩子奠定未來成功的基礎。」

為什麼說是迷思呢?首先,父母提供的「資源」和「關注」,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才藝班不是孩子有興趣的,一舉一動都在父母的監督下,孩子覺得有壓力,也容易變得依賴。其次,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共同的責任,雖然父母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但是也應該適時向後退一步,而不是永遠站在孩子前面。就拿忘記帶作業這件事來說,學校老師自然有處理的方式,在正常、合理的情況下,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接受行為的後果,才能培養他的責任感。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資源」和「關注」需要一個非常關鍵的前提,就是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和尊重,而了解的第一步就是先懂得孩子的氣質。前面提到這個老是忘記帶作業的孩子,經過氣質評測之後,有注意力容易分散、活動量大、趨避性偏向接受、情緒本質正向等特質,再綜合媽媽的敘述,可以知道他是一個活潑外向、好交朋友的孩子,他忘記帶作業的原因都是因為一放學就急著呼朋引伴,沒有心思好好整理書桌和書包。

媽媽了解後,就針對這個狀況和孩子討論,幫助孩子察覺自己的問題,找到解決的方式。當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氣質和行為成因,就不會輕易為孩子扣上「不負責」的帽子,也比較能控制住情緒。

「密集教養」固然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關心,卻也可能籠罩在期望和管束之下,沒有了解和接納、賞識,孩子很難快樂的成長,如果演變為「過度教養」,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更大,也難怪有所謂「自由放養」的興起了。
 


「兒童氣質量表常模更新計畫」為更符合現代孩子的氣質評測工具而努力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329000190-260302?chdtv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