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活在一個對親情養育過度苛求、過度焦慮的社會

我們想要相信罪犯是由父母一手造成,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安慰自己,因為我們有好好教孩子,所以自己不會遭殃

喬安是一個在電視新聞台擔任主管的媽媽,每天披星戴月,帶著團隊追時事、追獨家,然而在光鮮工作的背後,她的大兒子,是無差別殺人事件的罹難者。在某一天的母親節,她好不容易爭取到空檔,可以和大兒子一起看電影,換得的,竟是兒子遭受殺害的冰冷遺體...。  

  喬安媽媽

在此之後,喬安夜夜酗酒、活得像行屍走肉,不肯再走進大兒子的房間。面對喪子之痛,她像個刺蝟用滿滿的尖銳圈住自己。然而,正在談離婚爭監護權的另一半,也持續質疑她沒盡到母親該有的責任,覺得她是個不夠健康的媽媽。小女兒的監護權,決不能給她。  

性格樸實的秀麗,和老公合開一家小麵店,雖然不算富裕,只要看著家裡一子一女慢慢長大,就是她揮汗工作的最大安慰。沒想到,某一天,她的人生有了劇變。電視新聞中報導的冷血無差別殺人犯,正是她花了二十年,一吋吋拉拔長大的兒子。她完全不知道,為什麼兒子會這樣做,只能在心裡不斷地不斷地,責怪自己。  

  只能戴口罩維持家計的秀麗媽媽

媽媽角色,真實有人味 

喬安與秀麗是誰? 她們,都是公視和HBO合作,在3月24日上檔的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的角色。這齣劇,談的是在無差別殺人事件後,所有受到牽連的人,包括了受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人,後來面對了甚麼樣的人生衝擊?很有幸地在真正上映前,先看了特映。其實,在螢幕映出第一集的畫面前,心裡有許多不安,因為,這幾年已經看過不少美日韓談無差別殺人事件的戲劇與書,也大多沉重到難以回頭再看。還好,這齣劇第一個吸引人的,不是很難馬上消化的公理正義,是媽媽們。她們多麼真實,有人味。  

看到由賈靜雯飾演的喬安,面對戲裡的老公尖銳地言語衝突,為了對方不一定能體諒自己而氣憤;或她有時因為工作,沒辦法實現小女兒的生日願望而沮喪,很容易就跟著在一旁跟著她又氣又惱,有時掉淚。這樣不完美的媽媽,才是真的。畢竟,哪有喪子衝擊未消,還能裝著甚麼都沒發生過、繼續相夫教女的媽媽呢? 

秀麗媽媽,則讓我想起美國科倫拜高中槍擊案事件中加害者的母親,蘇‧克萊伯德,令人疼惜不忍。她的回憶錄《我的兒子是兇手》,一開始就令人心碎地自剖道,當兒子傳出犯下槍擊案的那一天:「所有母親都在祈禱自己的孩子平安,我卻得祈禱自己的孩子能在傷害所有人前死去... 」  

當她兒子在槍擊後自盡,留下了無數難解的謎團,蘇不是犯案者,只是身為犯人的媽媽,就承受了所有旁人的質疑與壓力。 

 

把指向不適任家長的手指舉起來

寫過暢銷教養書的美國親子心理學專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承認,當初願意和蘇見面交流時,是因為他以為,只要稍微抽絲剝繭,就可以馬上逮住她教養的問題。他一直想著很快可以把指向不適任家長的手指舉起來,指向她。

直到那次會面的週末結束,所羅門教授問起,蘇和另一半湯姆,如果兒子現在還活著,會想和他說甚麼?身為父親的湯姆,很理所當然地說,只想問兒子到底為了甚麼,要幹出這種事?而身為母親的蘇,卻只想跟兒子求得原諒,「原諒我這個當母親的居然不知道他內心有多麼痛苦,原諒我沒幫上他的忙,原諒我讓他覺得不能向我傾訴。」 

 

母親與孩子永遠切不斷的連結

很明顯地,身為父親的湯姆,很清楚地知道是兒子的錯,能夠切割。身為母親的蘇,卻不能放下。那是一種母親與孩子永遠切不斷的連結,讓她日日夜夜都在責怪自己。 

深度研究後,所羅門教授終於放下身為專家道貌岸然的手,承認蘇不過是一個到處都找得到的平凡媽媽,是這個社會,一直想把所有責任,都丟給她承擔,「我們想要相信罪犯是由父母一手造成,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安慰自己,因為我們有好好教孩子,所以自己不會遭殃。我之所以知道有此謬見,是因為我也曾這麼想。」 

 

多數犯人是中產環境長大的孩子 

日本教出殺人犯一書作者岡本茂樹,在實際輔導許多受刑人之後,他驚訝地發現,許多犯人是中產階級環境長大的孩子,其中不少也自認深受爸媽關愛,他們的犯行,其實正呈現了家庭教育的侷限。真要說,其中一些爸媽要負上的責任,應該是他們過度承受了日本社會希望家長教出好孩子的期待,這些爸媽因此把壓力轉嫁在孩子身上,讓孩子無法承受,反而走入歧途。 

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接觸那麼多人,為什麼會造就出一個無差別殺人犯裡面的緣由,到現在仍很難有定論。但光從國內外這些事件,輿論努力審判家長的過程看來( 例如台灣,請嫌疑犯家長公開道歉似乎成了應該的戲碼),我們其實活在一個,對親情養育過度苛求、過度焦慮的社會。 

道歉圖

喬安與秀麗,這兩個劇中站在對立面的媽媽,最後到底是否會見面呢彼此又要說甚麼只看了前幾集,我無法預測劇情,但,我相信此劇凸顯媽媽角色的背後想法,並不是要她們和解。如果不是這個社會過度苛求親職,也就不會有媽媽被逼著選上對立的位置,才是這劇最能啟發大眾的關鍵吧。 

請把指向不適任家長的手放下,這個世界才可能開始互相理解。

 

※延伸閱讀

延禧攻略〉為什麼富察皇后走不出喪子之痛 — 從心理學角度談哀傷處理

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談:設下心理界限,尊重自己也尊重孩子

圖片提供:公視

數位編輯:林士蕙、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