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園到餐桌全程實作!讓孩子從體驗中學習成長

「田園」是帶給孩子親近生態的綠色寶庫。引進綠色能源的構想,規劃「田園綠能場域」,是希望讓孩子們經由田園綠能場域的接觸,了解綠色能源的意義;藉由親身體驗,認識物種間的互利共生與生態循環,讓孩子們更懂得珍惜能源永續與愛護生態環境。

「大家來買小學生種的菜喔!」

康橋國際學校新竹分校的學生親自打包、寫上菜名和生產履歷,在「康橋TIME學習成果發表會」上,向前來參觀的來賓們兜售自種的蔬菜。從一開始害羞到不敢出聲,到能夠四處叫賣,過程明顯看得到孩子們的成長。「用自己勞力換來的收入,拿去買新的種子來種植,孩子們會特別有成就感。」校長楊美伶欣慰地說。

 

不做溫室花朵,小學生動手實踐食農好健康

康橋國際學校自2002年創校以來,就將田園教育視為重要的教學環節。2016年設立的新竹分校,更在董事長大力支持下,投資數百萬元打造出「田園綠能場域」。

位在屋頂上的田園,分為民生植物區、水生植物區、管耕區、魚菜共生區、雨水回收、堆肥育苗區及綠能區,構築出一個完美的學習場域。運作兩年多以來,不只把小魚養成大魚,還種出萵苣、番茄、辣椒、青黃椒、草莓等各式蔬果。

一旁還有戶外廚房設備,孩子採完菜之後並學著洗菜和燙青菜,本來不愛吃青菜的孩子,也吃得津津有味,還能帶自己種的菜回家與家人分享。

「要讓孩子跟土地親近,就要從小開始接觸。一開始孩子碰到土會覺得髒,就讓他們先捏一把土,搓一搓、聞一聞味道。」楊美伶說,每個孩子照顧蔬菜的態度不一樣,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田園研究教師會引導孩子們自己觀察,有沒有用心照顧,結果有什麼差別,然後在重複種植的過程中改進。


↑康橋國際學校的食農教育成功原因在於貼近孩子們的生活,讓孩子不只是看到桌上的食物,更能知道食物從何而來

 

軟硬體完美搭配,統整規劃食農特色課程

去年新建置的食農教室「康橋95廚房」,聘請專業食農課程教師設計規劃,餐檯的高度配合學生的身高,還有黑晶爐、快速烤箱及消毒機等專業設備,料理後可以透過送餐區,送到隔壁的西餐禮儀教室。學生除了動手料理,也要自己清潔整理,還有油水分離槽處理汙水。

「『康橋95廚房』這個名字的構想,來自新竹校區的地址『柴橋路95號』。」校長楊美伶笑說,孩子們能對自己動手做料理,反應都很熱烈,社團課程更是秒殺。此外,孩子們每天也很期待學校自建廚房提供的午餐,尤其是高年級及中學生,可以在餐廳美食街享用新鮮而營養的異國料理。

康橋的食農校本課程,從三上到六下每學期每班有兩節課,內容包括介紹新竹在地米食,製作米粉湯及搓米苔目、自製天然調味料、認識無毒農業及食品履歷等。老師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親自動作做,每堂課後都能帶著親手做的料理回家,家長回饋也很正面。

所有課程都依照孩子的能力與興趣來設計。有趣的是,他們發現中、低年級的孩子非常喜歡觀察田園植物的成長過程,而高年級以上的學生則對料理比較有興趣,因此料理社團課程總是秒殺,連男生都化身暖男廚師、大展身手。


↑「康橋95廚房」的規劃,除了實施食農教育校本課程,讓學生實踐食農好健康外,也將健康飲食的知識,從「動手做」中體現

 

結合飲食教育與永續農業,培養正確的態度與價值

「我們將田園與食農課程融入校本課程中,並結合康軒版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國家課程。加上小學部的田園社團,以及中、高年級和中學部的料理社團,未來還將推出暑期營隊,以不同程度的課程及活動,加深孩子對於食農議題的興趣。」教務主任許麗瑩表示,康橋充分運用設備及空間,也將食農課程融入國語文、自然與生活等課程中,貫徹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方位飲食文化教育。

校長楊美伶強調,食農教育的目標是在自己動手做的過程當中,感受到健康飲食、地產地消、綠色消費及感恩惜福的價值。希望能讓孩子吃得健康、懂得珍惜與感恩。

「身為國際學校的孩子,我們更進一步希望孩子打開視野,看到身為全球公民的責任,關心全球氣候變遷,培養吃當地、當季的食物,用餐時適量取餐,不過度浪費的美。」楊美伶期許透過精心設計的食農課程,培養康橋的孩子成為有同理心、關心環境的未來社會菁英。


↑「田園綠能場域」讓孩子透過實地觀察、操作的學習歷程,從田園體驗中,親近自然,理解互利共生、能源永續的意涵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